150例耳鸣体验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50例耳鸣体验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分析

作者:张开宇 朱认真 盛彦勤 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24期

耳鸣是听觉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种症状,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是发生于听觉系统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耳鸣在临床比较常见,尤其近年来有体检的公务员和学生针对耳鸣症状要求给予检查,我院于2008—2010年对150例耳鸣体检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BAEP),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收集我院耳鼻喉科耳鸣为主诉体检者150例,男性88例,女性62例,年龄18-55岁,平均38.5岁,单侧耳鸣122例,即左侧82例,右侧40例;双侧耳鸣28例,伴轻度听力下降25例。所体检病例均无明显眩晕及恶心呕吐等症状,鼓膜检查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特征。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为年龄与病例组相近的正常人。 1.2 检测方法

BAEP检查在室温20~25℃的安静、暗光屏蔽室内进行,受检者取坐位安静、闭目,使用上海海神号NDI-200型诱发电位仪进行测试,记录电极置于同侧耳垂,参考电极置于前额正中(FPz),对侧耳垂接地。以单耳短声刺激,刺激强度为102db、108db叠加次数为1000次,重复2次以确保准确性,分别测定BAEP各波潜伏期(PL),波峰间期(IPL),波幅与波形分化情况。

1.3 BAEP异常判断标准

(1)主波Ⅰ、Ⅲ、V消失或分化不良,重复性差;(2)PL及IPL时间延长,其值大于对照组X±2.5s;(3)双侧V波PL差于0.4ms;(4)(Ⅲ~V) IPL大于(Ⅰ~Ⅲ) IPL;(5)同侧V波与Ⅰ波波幅比值小于0.5者。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样本采用t检验,p 2 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50例病例中,BAEP异常96例(64%)主要表现:①Ⅰ.Ⅲ.V有一个以上波形分化不良,各波PL延长者60例,占全部异常的62.5%;②Ⅰ~Ⅲ. Ⅲ~V. Ⅰ~V.有一个以上IPL延长者24例,占25%;③V波波幅降低并且V/Ⅰ小于0.5或双侧V波ILD大于0.4ms,Ⅲ~V IPL大于Ⅰ~Ⅲ IPL 13例,占13.5%。根据文献报告的BAEP各波发生源,将本组BAEP异常者分为:(1)内耳型60例,表现为Ⅰ波分化不良,Ⅰ波PL延长及后各波相应延长;(2)脑干型20例,表现Ⅰ波正常,Ⅲ、V波分化欠佳,(Ⅲ~V)>(Ⅰ~Ⅲ) IPL。 3 讨论

耳鸣可伴有精神性或功能性疾患出现,易被认为一种功能性症状不被重视,患者得不到检查和处理,甚至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讯工具的不断完善,手机的广泛应用方便了家家户户,也缩短了人们的谈话距离,当我们人类尽情的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如果不注意自我保护,不经意间也会受到随之而来的伤害,在给病人检查前的询问过程中,我们得知60%的耳鸣患者是由于接听手机过多而引起的,另有10%的年轻体检者则是由于生活中经常听mp3,常常在入睡前忘记关掉,这样一来就会使我们的听神经,脑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研究显示,耳鸣可发生于听觉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其发病学机制尚不明确[1],BAEP检测技术能客观的、敏感的反映听觉传导通路中不同结构,特别是脑干内对应核团的生物电活动,通过对BAEP的检测,可了解听觉通路及脑干的功能状态,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一般认为:Ⅰ波主要代表听神经颅外段电位变化;Ⅱ波代表耳蜗核的电活动并与听神经颅内段的电活动有关;Ⅲ波代表脑干上橄榄核的电位活动并与耳蜗核的电活动有关;Ⅳ波代表外侧丘系的电活动;V波代表桥脑上部或中脑下部的电活动;故以上受累均可引起BAEP异常[2]。本结果表明,耳鸣患者主要受外周影响,表现Ⅰ波波形分化不良,Ⅰ波PL延长,Ⅲ、V波PL不同程度的延长;另外脑干型也有20例,表现为Ⅰ波正常,Ⅲ、V波分化不良,(Ⅲ~V)>(Ⅰ~Ⅲ) IPL。由些可见,BAEP异常的耳鸣患者多为外周耳蜗或听神经疾患所致,少数为脑干功能异常所致。

若出现耳鸣,切记不要恐惧,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过程中,注意接听手机的时间不要过长,耳机的使用时间也要尽量缩短,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多和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注意锻炼身体和一个良好的睡眠对耳鸣的防治会有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红,毛继芳,秦美华,等耳鸣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的价值[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3,12(4):214-215.

[2]李秀华,铁艳梅,潘映辐,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参量重要性的探讨[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6,5(3):13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责任编辑:杨扬]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