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
3、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低纬→高纬)的洋流; 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高纬→低纬)的洋流。 4、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
5、世界洋流分布规律(P57图3.5,注意洋流名称)
(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运动;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方向运动,夏季顺时针方向运动。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①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例如北大西洋暖流; ②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例如秘鲁寒流。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①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如日本北海道渔场处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欧洲北海渔场处于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处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②上升流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洋流航行速度较快,逆洋流航行速度较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4)对污染物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使污染范围扩大。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
1、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贫乏地区则相反。
第 11 页 共 38 页
4、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5、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南极洲除外),水资源最多的是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
6、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地区分布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
7、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 8、目前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即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1)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即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2)水污染; (3)水浪费。 9、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的措施 (1)开源措施
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②修筑水库;
③开渠引水; ④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2)节流措施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②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主要知识点: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4、侵蚀地貌举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海蚀柱、角峰等; 堆积地貌举例:黄土高原、沙丘、河流冲积平原等。
5、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其中内力作用奠定地形的基本格局,起主导作用。
6、岩石圈的三大岩石分别是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第 12 页 共 38 页
7、岩石圈物质循环(P72图4.8)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山岳的类型有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2、褶皱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其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3、比较背斜和向斜(P73图4.9) 褶曲基本形态 背斜 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一般:发育成为山岭; 地形倒置:常被侵蚀成为谷地。 一般:发育成为谷地; 地形倒置: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较老,两翼较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较新,两翼较老 4、褶皱山举例: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5、地球岩石圈板块(P73图4.10)
6、断层指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分地堑(相对下降的岩体,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和地垒(相对上升的岩体,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P74图4.12)
7、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山岳地区通常人们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与外力作用有关。
第 13 页 共 38 页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发育初期或河流上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河流发育成熟期或河流下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U形。
3、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它包括洪积平原(发育于山区)、河漫滩平原(发育于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形成于河口附近)。
4、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主要知识点: 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质灾害 地震 原因 与地质构造有关,是板块相互碰撞产生。 危害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火山喷发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滑坡 动面整体下滑。山区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破坏。 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山区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破坏。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
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改变地球大气的组成;
(2)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第 14 页 共 38 页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4、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5、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6、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7、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
1、地球表面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地域分异规律(P91图5.6,P93图5.11) 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形成基础 热量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分布规律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水分 海陆位置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4、地域分异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
第 15 页 共 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