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A卷) 《中国通史》(一) 专业年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个 6分,共 30分) 1、二里头文化 2、“轮台诏书” 3、府兵制 4、贞观之治 5、突厥
二、简答题:(每题 20分,共 40分)
1、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申述其影响。
2、简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的各项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三、论述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1、试以具体史实,论述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对于隋唐统一国家出现的历 史贡献。
2、秦、西晋、隋是中国历史上三个短暂的统一王朝,试以具体的史实分析 其迅速灭亡的异同。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A卷) 《中国通史》(一) 专业年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 5分,总 30分) 盘庚迁殷 党锢之祸 士家制 六条诏书 两税法
南衙北司之争
二.简答题:(每题 15分,总 45分) 1.简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简述士族门阀形成、鼎盛与衰落的历史过程。 三.论述题( 25分) 中唐大文豪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云:“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韩愈集》卷 19)又著名诗人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启》亦云:“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杜牧全集》卷 16)以上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请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B卷) 《中国通史》(一) 专业年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 5分,总 30分) 甲骨文 巫蛊之祸 永嘉之乱 寒人掌机要 律、令、格、式 牛李党争 二.简答题:(每题 15分,总 45分)
1.简述王莽变法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措施。 2.简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
3.简述北魏孝文帝时期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 25分)
试论汉唐时期选官用人制度的发展及其演变历程。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A卷) 《中国通史》(一) 专业年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 30分) 1、妇好 2、《春秋》“三传” 3、算缗和告缗 4、河阴之变 5、律令格式 6、南衙北司之争 二、简答题:(每题 15分,共 45分) 1、简述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简述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及其变化。 3、简述唐朝前期兵制的演变历程。 三、论述题:(二题选一, 25分)
1、秦与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深有影响而又短暂而亡的统一政权,试比较分析 迅速灭亡的异同。
2、自汉至唐,江南社会经济不断进步,试分析汉唐南方开发的主要阶段及主 要表现。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A卷) 《中国通史》(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 5分,总 30分)
盘庚迁殷:商人逐渐西迁,从契到成汤历 14代,共移徙八次,商汤立国之后,商人仍“不 常厥邑”,又有五次迁都,史称“前八后五”。到第 20代盘庚时,他说服并胁迫商贵族再次 迁徙(具体内容见于《尚书·盘庚》),最终将商朝的都城固定下来,这就是目前所知的殷墟 (河南安阳)。
党锢之祸:东汉桓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人和太学生郭泰、贾彪联合,抨击宦 官集团。延熹二年(166),有人勾结宦官诬告他们“诽讪朝廷”,李膺等二百多名党人被捕。 后虽释放,但终生不许做官,此为第一次“党锢之祸”。灵帝后,外戚重起“党人”,并与太 傅陈蕃等合谋诛灭宦官,事泄被灭,李膺、杜密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其他六七百人受到株连。 此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士家制:魏晋时期的军事制度。为了保证长期控制大量军队,使兵士来源固定,曹操还 建立了世兵制,也称士家制度。士家由士兵及其家属所组成。按照规定,士家以当兵为终身 职业,有单独的户籍,父子相袭,世代为兵,不许改业。为避免兵民混杂,禁止士家与一般 民户通婚,婚姻只能在士家之间进行,士逃亡要罪及妻子。士家身分大大低于平民。这是自 东汉以来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在士兵身上的反映。东晋以后士家制渐趋瓦解。
六条诏书:西魏时由苏绰建议,宇文泰颁行,内容有: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 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六条,百官必需熟读,是西魏的施政纲领,为以后西魏北周的强盛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取宰相杨炎之建议,在全国推行两税法,改赋税为地 税与户税两种,分夏、秋两季征收,商人也要交税。不仅扩大了纳税面,而且改过去以丁身 为本为以财产为宗,开启了明清时代摊丁入亩、地丁合一的先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 度。
南衙北司之争:唐代后期朝官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以宰相为首的百官办公地点位于宫城 之南,称南衙;以宦官为首的办事机构位于南衙的北面,称北司,故南衙北司之争即指朝官 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主要有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二次,但都以朝官失败而告终,反映 了唐代后期宦官势力的强大。 二.简答题:(每题 15分,总 45分) 1.简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变法改革,是战国中期的时代主潮。各国皆实行变法,目标均在于加强耕战,富国强 兵。卫鞅在秦国两次推动变法,一是 356BC,一是 350BC。 第一次变法的措施有:
第一,颁布法令(李悝《法经》),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第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第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 第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燔《诗》《书》而明法令”。
由于商鞅变法的初步成功,在对外战争中节节取胜,他也因功由大庶长升为大良造,为相当于中原的相国兼将军。
350BC,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此次变法的措施有六条: 第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
第二,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全国高 41个县,各县有县令、县丞、县尉;
第三,迁都咸阳,修筑宫殿,原都于雍,迁都旨在更向中原发展,远离旧贵族势力; 第四,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器,商鞅方升;
第五,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为多征军赋,强令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家庭必须分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确立一夫一妻的家庭单位。
卫鞅在秦之变法十分成功,使秦在与魏的战争中屡获胜绩,擒其公子昂,收其西河地。卫鞅 也因此而受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其变法对秦影响深远,“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2.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一,以“推恩令”进一步削藩。第二,建立“中朝”制度,以加强皇权。第三,建立刺 史制度,以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第四,实行察举制度,以选任优秀官吏。第五,进一步集中 控制军权。第六,任用酷吏,打击豪侠。第七,经济统一。包括货币统一、实行盐铁专卖、 实行均输法、设平准官、算缗和告缗等。第八,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简述士族门阀形成、鼎盛与衰落的历史过程。
第一、形成: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东汉政权时,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逐渐成为名门大族。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二、鼎盛: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王、庾、桓、谢几大家族轮流执掌东晋朝政,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
第三、衰落: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 三.论述题( 25分) 中唐大文豪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云:“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韩愈集》卷 19)又著名诗人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启》亦云:“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杜牧全集》卷 16) 以上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请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以上说法反映了唐代中后期江南财赋业已成为维系国家根本所在,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原因如下:
第一、江南乃水土湖泊之乡,自然条件优越,有重要的发展潜力。
第二、东汉以后,江南逐渐得到开发。尤其是魏晋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大批人口南迁,给江南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为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第三、东晋南朝统治者注意发展江南经济,以稳定统治。
第四、隋唐前期,北方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安史乱后,北方战火连年,藩镇割据不断,北方人口继续南迁,且江南相对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从而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