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工艺鞋:小作坊蝶变成大产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凡有人群的地方,人就都要穿鞋。
当今世界,鞋类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中,美国人穿鞋要平稳,日本人穿鞋讲精致,韩国人穿鞋需纯色,中东人穿鞋喜花哨,欧洲人穿鞋重舒适,亚洲人穿鞋则看时尚??
是否能有一种鞋子,迎合大多数人的穿鞋讲究?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的潮州人巧妙地将潮绣等传统工艺加入到鞋子的设计中,开始的时候,鞋子大多还是手工制作,从而使得潮州工艺鞋不仅拥有了时尚的外观,还有各种多变的款式,更是许多人喜欢收藏的艺术品,已经超脱了一双鞋穿着上的意义。
从商业价值上而言,潮州工艺鞋的核心竞争力是“工艺”,而不是鞋本身。
潮州工艺鞋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其真正成规模的生产,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真正的产业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时至今日,以潮州市区、经济开发区、湘桥区和潮安县东凤镇为主的工艺鞋特色产业带已颇具规模,并形成了从原辅材料、产品研发到生产销售,从机械设备、配套模具到下游的检测包装、出口报关的产业链条,集群效应明显。
如今,潮州工艺鞋已经由小作坊蝶变成大产业,潮州由此成为国内外工艺鞋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不仅如此,潮州的工艺鞋融入了潮汕传统潮绣、珠绣等多种绣种和装饰品的技法,从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善于经商的潮州人,还结合中西方文化元素,开发了工艺性、时尚性较强的鞋类产品,在国内外工艺鞋市场中独具一格。
曾有一次,在广东省品牌名优产品(工艺鞋)评比中,潮州企业独揽六成。由此可见,潮州市工艺鞋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不可置否的大佬地位。
但时至今日,以“低档次、低质量、低价格”为主要特征的潮州工艺鞋产业,也遇到了新的发展瓶颈。潮州工艺鞋产业何去何从?它能够在鞋业大国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鞋”吗?
百亿产值:从历史走出来的大产业
事实上,在潮州工艺鞋50多年的生产历史里,它已带着中华的文化,远赴至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中东、南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创造了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为传播潮汕文化、中华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同潮州的精工陶瓷、巧工根雕、细工潮绣一样,工艺鞋成为潮州人值得骄傲的工艺品之一。
传统与创新:将历史绣入鞋中
潮州工艺鞋的精髓是潮绣,潮绣又是两千多年潮州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从汉武帝置揭阳县,潮州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的岁月,潮州孕育了对中国、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潮汕文化。潮州工艺是潮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潮州刺绣为最为典型。
潮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与蜀绣、苏绣、湘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潮绣色彩喜
庆,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金银线镶,拖地垫高,装饰性强。一般而言,潮绣主要用于庄严之地,如庙堂会所,或是喜庆之时,如婚嫁。
旧时,潮州女子到了十一二岁时,就开始着手预制嫁衣。因而,潮汕女子多善刺绣。如今走进潮汕地区一些边远的城镇,亦或是城中的老城区的巷子里,还能经常看到一些女子,围坐一起,身边摆上一桌子,泡上一壶功夫茶,嘴上闲磕些家常琐事,指间却在针线灵活地游走着。而正是这些女子,日后成为了潮州工艺鞋发展的生力军。
工艺鞋,全称工艺装饰鞋。它是一种在注塑、冷粘鞋基本结构及底材的基础上,以棉、麻、丝、绒、化纤织物,天然或合成革,塑料等各种材料为面料,采用多绣种(潮绣、手绣、机绣、十字绣)工艺、彩扎、编结、镶嵌、彩印等装饰手法,配以花边、珠品、璎珞、贝壳、金属饰件,使之具有装饰面造型、用料色彩花纹图案多元化、民族风格突出、装饰工艺新颖的显著特点。适合于晚会、表演、办公及休闲、散步等多项活动穿用的鞋类。
工艺鞋生产在潮州有较长历史,晋朝时从中原流入,开始时只是简单的手工制作工艺,后来,经过多年演变,融入了传统潮绣、珠绣等多种绣种和装饰品的技法,使工艺鞋具有浓郁的潮州文化独特的韵味。同时,结合中西方文化元素,开发了工艺性、时尚性较强的鞋类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潮州工艺鞋的制作,秉承潮州传统潮绣、绒绣、钉金绣、花边、彩扎,抽纱工艺等特点,把手勾、钉珠、机织的制作方法加以创新,融入到当前欧美流行款式中。将工艺玻璃彩珠、珠管、亮片(珠片)、玻璃钻石(水钻)、尿素珠、木珠、天然石等工艺珠绣辅料,以及用猫眼、碎石、木珠、染色贝壳、钉编各式鞋花、钉珠扣、麻底、串珠等手工艺做出有特色的鞋,而这样的工艺鞋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有的还被当作艺术品收藏。
重生与振兴:小产品大市场
上世纪50年代,合作性质的潮州工艺鞋企业,还沿袭着工艺鞋的手工生产的方式。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仍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潮州工艺鞋,逐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一些工艺鞋生产企业面临着停产、萎缩,甚至消亡的艰难局面。
上世纪80年代末,个体私营企业的出现,给工艺鞋的腾飞打开了新的局面。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积极扩展事业,开拓创新,同时为了扩大市场,结合西方穿鞋的特色如美国人讲究平稳、欧洲人看重舒适等需求,将工艺鞋打造成融合了中西文化、兼备工艺性及时尚感的鞋类,工艺鞋由内销转向外销,工艺鞋开始走出国门。
至今,潮州工艺鞋的国外市场已有100多个,包括欧美、中东、韩国、日本等在内的国家及地区。潮州成为名副其实是广东省重要的工艺鞋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工艺鞋产业在潮州市经济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007年,潮州工艺鞋总产值50.7亿元,其中,工艺鞋规模以上产值34.68亿元,在潮州市七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位列第3,仅次于陶瓷和食品。
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潮州全市当时已共有塑料工艺鞋企业9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70多家,工艺鞋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有6家,超5千万的有16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产值达百亿元。潮州工艺鞋也获得外界的认可。在“广东省工艺鞋十强”中,潮州企业独霸6强。
在潮州工艺鞋企业发展中,诞生了一批如永金兴集团、劳特斯鞋业、金山塑胶、家家乐等行业龙头企业。同时,也涌现了一批知名度颇高的工艺鞋品牌,如永金兴、金兴、西平、民塑、路美思等。
以潮州工艺鞋龙头企业永金兴集团为例。信奉“小产品大市场”、“薄利多销”的永金
兴,研制和经营的TPR、PVC、PU、EVA各式工艺鞋,休闲鞋,塑料花园鞋,水晶鞋,运动休闲鞋和新型消臭赋香塑料鞋,年产1950多万双,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欧洲、中东、南非、日本、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2011年出口创汇10453万美元,2012年1-3月份出口创汇720万美元,占同期潮州鞋类产品出口额的10.47%。
潮州品牌工艺鞋,绝大多数会飞往国外,成为国外消费者的脚掌下的宠物,也有可能会成为珍贵的收藏品。2011年,潮州全年海关出口总额27.1亿美元,鞋类出口2.5亿美元,约占总出口额的10.84%,同比增长6.6%。而在历届的广交会上,潮州的工艺鞋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的镁光灯。
“三低”困境:制鞋大国的潮州式尴尬
潮州、揭阳、湛江吴川是广东省工艺鞋主要生产基地,潮州在三者中一直独占鳌头。无疑,今天的潮州工艺鞋,已经完成了它的华丽变身。当初那些原始的小作坊,已经蜕变成了潮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8年,潮州被广东省批准为“广东省工艺鞋生产基地”,接着,又获得“广东省工艺鞋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称号,更奠定了工艺鞋在潮州产业中的强悍地位。
而在变身的过程中,或是华丽变身之后,聚焦了更多目光的大产业,也将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暴露在了阳光之下。
成本魔咒:要利润还是要市场
“没有产品展示平台,没有原料集散地,导致潮州工艺鞋有产品无市场、无品牌,产业链配套也不完善。”潮州市鞋业行业协会会长、广东永金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锡宏在接受《中国皮业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此叹息道。
为了购买原料,或是配件等,很多企业只能选择到东莞、福建等地购买,如此一来,企业采购、销售、管理等环节的时间和成本都增加了,而这也导致企业打造自我品牌的起点提高,不敢轻易尝试自创品牌。因此,李锡宏希望潮州本地能形成工艺鞋的专业市场,“不仅可以提高物流,而且成本,尤其是原配件、材料配件方面的成本都可以降低。”
产业环境的不利、企业自身管理与战略定位的难题,都为潮州市制鞋业的再进一步带来很大制约。
“中国现在是制鞋大国,但不是制鞋强国。潮州市制鞋业同样面临着‘三低问题’,即低档次、低质量、低价格。”李锡宏对潮州鞋业现状还有些无奈。
就潮州工艺鞋产业本身而言,成本上涨及人才缺乏,是困扰潮州工艺制鞋企业生存或发展的主因。
这里说的成本,主要指的是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近几年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导致塑料原料、橡胶、制鞋用化工材料等的价格不断上涨,“聚氨酯材料(塑料的原材料之一)每吨涨幅高达20%!”潮州某工艺鞋企业老板叹道。而鞋中底、鞋跟、胶水、片底等产品普遍上涨0.3~0.5元,这样算下来的话,企业生产一双单鞋的成本比原来的成本高了5~8元。
为了企业利润,鞋价格势必要有所上升,但这样一来,广东鞋业的价格优势会失去,客户将转向更为优惠的生产商。
而2010年初开始的用工荒现象延续至今,制约了制鞋企业的正常运营及发展。为了留住人才,企业只能给员工加薪。
与此同时,广东省也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21.1%,其中潮州执行的是第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