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重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构与重建

作者:冷俊

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2期

摘 要: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中国经历20多年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面对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将从生产力发展、消除两极分化、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四个方面结合实际重新解读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同富裕;两极分化;先富;后富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01-02 前言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为处于徘徊中的中国指出了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彻底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再也无法阻挡。21年间,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经历了深刻而系统的变化,21年间俨然再造了一个新的中国,但也正在开启着一个新的轮回。

当今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但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人均收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更造成了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面对近几年来改革停滞不前的危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已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此一言,振聋发聩,常常让改革保守者们惊醒。

共同富裕绝不是画饼充饥,我们应该把它上升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生存哲学的高度来看待。如果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伦理也将失去最牢固的根基。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意义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构建我国公平的财富分配方式,应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就根源于此,其中包含四个方面内容: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其次,以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为基础,选择合适时机着力解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再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起到示范帮扶作用,然后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导就是改革开放的动力和源泉。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方针不动摇,不断探索,积极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共同富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下面就通过解读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并结合现实,探寻对新时期缩小贫富差距的实际意义。 (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在改革开放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提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当时宣传的是“穷革命、富则修”,把重视发展生产力污蔑为“唯生产力论”。其结果是导致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而发展生产力的最重要前提就是解放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随之而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些严重问题。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

剥削是一些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他人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能完全避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而一味地追求公平,消灭剥削制度,其结果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全体人民的共同贫穷。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消灭剥削,但是什么时候消灭、如何消灭,都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提出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允许剥削现象的长期存在,这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调动人民劳动的积极性。我国现阶段允许剥削现象存在,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剥削是关系性的而不是制度性的,很多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可以利用起来,它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有本质区别,只要严格控制其走向,就不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是指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具体表现,是在既造成了一批财富日益增大、人数日益增多的富人群体时,又造成了人数众多的低收入群体。这其中涉及所有制和分配问题。因此,所有制上就必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样才能堵住两极分化的制度性源头。但尽管如此,仍存在着贫富差距转化为两极分化的危险性。对此,邓小平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么分配,这都是大问题。”

(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国情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资源相对匮乏,各个地区在生产力发展、资源分布、科教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发展状况的不同,造成我国不可能实现同步发展和共同富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极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那么按劳分配制度就会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调动不起人民的积极性,最后只能导致共同的贫困。

我们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必须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找到一个合适的路径与方法。对此,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这其中包含了三点内容:第一,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绝不允许贫富差距扩大化;第三,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是致富的正当途径,完全当然被允许。由此可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是作为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这一手段必须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的是带动更多人致富,而不是通过改革产生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然而,任何政策都有其时代特征和功能局限。在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了摆脱贫困、打破平均,片面强调先富,甚至于发展为先富中心,对共富则冷淡乃至漠视,最终导致了以物化为中心的唯GDP论。先富阶级的主流话语变成了市场逻辑,他们提倡理性和个性,计算投入产出比,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是,我们必须坚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在当前的富裕政策合法性的逻辑必然是:走出偏向先富的历史倾向,走向实施共富的历史必需,以共富代替先富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时代选择。 (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同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实现资本家利润的增长,保护人民的私人财产不受任何侵犯。但是以赢利为唯一目的的资本被商品化后,就会产生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体制的制度性缺陷。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一种发展手段,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区别。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已经整整走过了21个年头。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确实已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