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生产与作业管理(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用户购买产品的第一需要是 ( ) A.数量 B.交货期 C.价格 D.质量
2.下列属于生产与作业系统结构化要素的是 ( ) A.生产技术 B.库存控制 C.人员组织 D.质量管理
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进行经营决策、制定经营方针和确定( A.经营方案 B.经营目标 C.经营计划 D.经营方法
4.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经营范围、竞争优势、协同作用和 ( A.增长向量 B.经营战略 C.职能范围 D.市场优势
5.生产与作业战略中,属于组织与管理方面战略决策的是 ( A.管理人员的选择 B.车间内部布置 C.管理监督形式 D.组织形式
6.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变换加工对象时,如果设备调整的工作量大,适宜采用( A.平行移动方式 B.横向移动方式 C.顺序移动方式
D.纵向移动方式
7.从一个工作地承担的工序数目来看,大量生产的工序数目(m1)与单件生产的工序数目(m2)之间的关系为 ( A.m1≥m2 B.m1>m2 C.m1≤m2 D.m1 8.与流程式生产相比,加工装配式生产 ( A.产品品种数较少 B.在制品库存较低 C.产品品种数较多 D.副产品较多 9.大型水轮发电机的生产与作业类型属于 ( A.补充存货生产类型 B.订货生产类型 C.连续生产类型 D.备货生产类型 10.若某产品的工时定额为5分钟/件,则其产量定额为 ( A.12件/小时 B.14件/小时 C.16件/小时 D.20件/小时 11.在生产与作业计划体系中,产品计划处于 ( A.短期计划层 B.中期计划层 精选 ) ) ) ) ) ) ) ) ) C.长期计划层 D.近期计划层 12.以适时适量生产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是 ( ) A.敏捷制造 B.准时生产 C.备货型生产 D.流程式生产 13.下列属于综合生产计划主要指标的是产品的 ( ) A.成本指标 B.利润指标 C.销售额指标 D.质量指标 14.在生产间隔期固定的情况下,产品生产批量与平均日产量的关系是 (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非线性关系 D15.物料需求计划的基本原理主要来自 A.独立需求 BC.相关需求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生产战略: 2.备货型生产(MTS): 3.订货型生产(MTO): 4.文明生产: 5.动作分析: 三、简答(每题9分,共36分) 1.生产管理的任务? 2.过程分析的内容? .不相关关系 .替代需求 D.互补需求 精选 ( ) 3.生产计划的层次? 4.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四、论述(14分) 1.实施ISO标准与开展全面质量管理(TQC)的关系? 精选 答案 一、 1-5 DABAD 6-10 CDCBA 11-15 CBDBC 二、 名词解释 1.生产战略:是企业根据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和产品特点来构造其生产系统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一系列决策规划、内容和程序。 2.备货型生产(MTS):是指在没有接到用户订单时,按已有的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进行生产,生产目的是为了完成产品库存。 3.订货型生产(MTO):是指按用户的订单进行生产。 4.文明生产:是指在生产现场管理中,要按照现代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为生产现场保持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 5.动作分析:是把某项作业的动作分解为最小的分析单位,对作业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省去不必要和不合理的动作,制定出最合理的动作和动作的顺序,使作业达到标准化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和技术。 三、简答 1.生产管理的任务? 运用组织、计划、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组织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按最经 济的方式,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廉价、优质的产品。 2.过程分析的内容? 1.产品工序分析 2.零件加工分析 3.平面流程分析 4.搬运分析 5. 人—机联合分析 3.生产计划的层次: 1.长期生产计划。属于战略计划,任务是进行产品决策、生产能力决策以及确立何种竞争优势 的决策。 2.中期生产计划。属于战术性计划,任务是对企业在计划年度内的生产任务作出统筹安排,规 定企业的品种、质量、数量和进度。 3.短期生产计划。任务是直接依据用户的订单,合理的安排生产活动的每个细节。 4.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1.投入期:销量低,销售额增长缓慢。 2.成长期:销售量迅速增长,竞争者纷纷介入。 3.成熟期:市场基本饱和,虽然普及率继续有所提高,但销售量趋于稳定。 4.衰退期:产品普及率迅速降低,成本上升,分销环节转向营销新品。 四.论述 1.实施ISO标准与开展全面质量管理(TQC)的关系; 全面质量管理(TQC)与ISO9000系列标准在管理思路、管理方法、管理内容上是一致的,两者 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促进的关系。标准从本质上看是协商一致的结果,具有系统性和一致 性,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所以说两者是动态和静态、基 础和发展的关系。实践中是相互促进的,全面质量管理为ISO9000系列标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系 列标准又是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深化的基础。总之,系列标准是基础,全面质量管理是目标。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