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判断句 被动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语法~判断句

一、句子的分类

? 句子语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 ? 句子结构繁简:单句、复句。 ? 谓语性质: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按谓语的性质分类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 谓语的组织形式: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 ? 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柳宗元《蝜蝂传》)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同上)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 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

不是什么,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判断句的主要作用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分类。 ? 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 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你们是大学生。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 ,表示否定判断,要在“是”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 今天星期二。 昨天阴天,今天晴天。 我湖南人。

?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是”的,一般只限于表示日子、天气、籍贯之类的句子。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

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以下四种基本形式: (一)主语,语音停顿,谓语+也

在谓语之后用句尾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强调谓语,加强判断语气。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一》) 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 (二)主语+者+谓语+也

在主语之后用“者”复指主语和提顿引出谓语,在谓语之后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者”用于判断句主语后,国内语言学界有三种说法: ①语气词:王力《古代汉语》、中学语文教材。 ②联系词: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③复指代词:王力《汉语史稿》、郭锡良《古代汉语》。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南溟者,天池也。《庄子》

1

注意: 有时,判断句的主语是“者”字结构,或带“者”的“所”字结构。 “者”的语法作用不是复指名词主语,而是分别充当“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的组成成分。 《孟子·离娄下》:“追我者,谁也?” 《韩非子·五蠹》:“吾所欲者,土地也。” (三)主语+者+谓语

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强调主语,提示语气较重。 例如: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四)主语+谓语

“者、也”都不用,直接以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作谓语,与主语作构成判断关系。因此判断的意味更弱一些,是一种解释性的句式。 例如: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比较: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关于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形式,有几点值得注意:

1 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例如: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非” 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它的作用是对整个谓语的判断进行否定,而不是用来否定判断词的,所以不是“不”与“是”的结合。 2 判断句的省略形式

判断句的主语时常不出现 ,有的主语在本句中不出现,而是包含在上文的论述中。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论语·微子》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 在判断句中,有时候是对一件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事情进行判断;这时候,经常用代词“是”、“此”来复指该事,使判断对象更加明白。例如: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庄子·逍遥游》:“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有时也可不用“是”、“此” ,判断的形式不明显,但实际上仍是判断句。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4 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停顿(不用逗号)。这种情况多见于主语是单音节词的判断句。例如: 《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 《吕氏春秋·察今》:“是吾剑之所从坠。” 《战国策·魏策》:“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5 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而在谓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例如: 《国语·鲁语上》:“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故吏者,民之木纲者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小竖子耳!” 三、“为、惟1 为

2

? 动词:“做”“成为”“作为”等意思。如: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劝学》) 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夸父逐日》)

? 动词意义比较抽象,相当如现代汉语的“是”。例如: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张》) (维)、乃、即、必”等词在判断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 完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如: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注意: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极少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不要轻易地把带“为”字的句子当作判断句来理解。 2 惟(维)

我马惟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惟(维)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惟(维)”不仅在名词谓语的前面可以用,在形容词或动词谓语的前面也可以用。如: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 蚩尤维始作乱。(《尚书·吕刑》) 3 乃、即、必

是乃狼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鸿门宴》)

“乃、即”在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必”表示事物的必然性,是副词 。

它们不仅用在判断句中,还常用在叙述句和描写句中,汉代以后还常和判断词“是”连用。如: 乃入见。(《左传·曹刿论战》)

知己知彼,胜乃不殆。(《孙子兵法·地形》) 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雅量》)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四、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先秦古籍中有许多“是”很像判断词。如: 公曰:“是吾宝也。” 《左传·僖公二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天论》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墨子·非攻上》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同上)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同上) 在先秦,“是”最重要的语法作用之一,就是这种复指前文的方式。 复指的前文可以很长。例如: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