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教学课题 教学课时 二课时 21、老人与海鸥 主 备 教 师 吴彩虹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等词语。 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喜爱呵护之情。 2、想象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及手段 动态修改部分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你们见过大海吗?在海边都看见了哪些事物?你能说说海鸥是什么样的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海鸥和老人的故事。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读音情况。 (1)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2)指名读,强调以下字词读音和字形: 塑(sù)料 旋(xuán)涡 饼(bǐnɡ)干 营(yínɡ) 似(shì)的 “抑”的中间不要加点或撇,“吉”的上半部分是“士”; 2.理解新词的意思。如: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亲昵:十分亲密。 三、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注意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准确。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什么事?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 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送别老人,不忍离去。 3.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点拨: (1)喂海鸥: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放、退、撮”,描写海鸥的“应声而来、扫”,感受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他们之间那种默契的配合。联系上下文想象重点句描写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比喻是恰当、形象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头脑中可以想象翠湖边这道美丽的风景,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这份真挚的感情。鼓励学生把这句话背诵下来。 (2)唤海鸥: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这部分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看看谁的朗读最能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这份亲昵之情。 (3)谈海鸥: 学生谈感受,教师适时小结:说起海鸥,内向的老人滔滔不绝。十多年了,每逢冬天,老人都到翠湖边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和海鸥就像是? 亲人一样 四、小结:我们可以从今天的学习中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五、作业设计: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海鸥送别老人的感人画面。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受海鸥对待老人具有怎样的情感? 2.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流露出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感情?小组内交流讨论。 3.师生共同交流: (1)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为什么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 (平时海鸥会以高兴的语调欢迎老人,见到老人是无比欢乐的。而此时老人不见了,只剩下遗像,海鸥惊恐、疑惑,更感到悲伤。) 指导学生朗读这些描写,感受海鸥的惊恐。 (2)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排。 海鸥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老人守灵,与老人做最后的告别,已经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收起遗像时,海鸥向遗像扑来。 海鸥为什么要扑来? 海鸥不舍得老人离去,希望老人留下来,永远和它们在一起。哪怕只是老人的一张像也好。 请你结合文章所描写的相关语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如果你当时在场,在这白色的旋涡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海鸥与老人的感情太深了。 有感情地朗读。 三、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1.这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为之震惊。我们不禁要问: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常举动呢?你能联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谈一谈吗?默读全文思考。 2.学生必然会回读到课文的第一部分,及时鼓励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通过回读第一部分的相关语句,整体感受:正是因为老人对海鸥的细心无私的照料与关爱,他们之间才建立起如同亲人般的情感,在老人去世后,海鸥才会出现不同寻常的做法。 四、总结全文: 如今,在翠湖边,市民为了纪念这样一位关爱动物的老人,为他修筑了一座铜像。每到海鸥飞临翠湖边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但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永远在人们中间传承下去!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