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疆乌鲁木齐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36分)

一. 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饿殍(piǎo) 朔(sù)漠 逡巡(qūn) 弃甲曳兵(yè) B.中绳(zhòng) 句读(dòu) 阜(fǔ)盛 瓮牖绳枢(yǒu) C.吮(yǔn) 血 氓隶(méng) 庠序(yáng) 抛头露面(lù) D.供养(gōng) 经传(zhuàn) 歆(xīn)享 贻笑大方(y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杜馔 叩关 不测之渊 蚕从鱼凫 B.迁徙 窈陷 揣揣不安 防微杜渐 C.崛起 暮砧 追亡逐北 要言不烦 D.谪戍 孝悌 锲而不舍 人才汇萃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众嬷嬷引着(林黛玉),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

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

B、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返回渔港的路程中,看到一条巨大的鲭鲨向他飞速游来,他知道那

是一条毫无畏惧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C、鲁四婶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了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

个什么样子?你在拿我们家开玩笑么?”

D、少不更事的我们往往异常勇敢,自以为只要敢拼就能实现梦想,听不进别人的任何忠

告,常在现实的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千金易得,一将难求”,我们既要重视对引进人才的使用,也要切实提高原有科技

骨干的待遇,充分调动他们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B.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上心,不然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比如说学习,你成绩的好坏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觉刻苦的程度。

C.今年下半年,教育部将发布高考改革实施意见,这一改革措施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一考

定终身,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

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一线城市逐步收紧城市人口扩张的趋势,又存在生活成本高、居住压力大、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而二三线城市正在迅猛发展,所以______________。

A. 90后大学毕业生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

越多

B.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心,“北上广深”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

正在逐步减弱

C.“北上广深”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

生就业的重心

D.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为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贾谊,西汉洛阳人,文学家,世称贾长沙。他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论

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辞赋《吊屈原赋》最有名。 C、韩愈,字退之,河阳人,韩氏郡望为昌黎,每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苏轼称他是“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D、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核心是“施

仁政”,在人性问题上,针对荀子的“性恶论”而提出“性善论”。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9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7.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