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二五规划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浅谈“十二五”规划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

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1年3月16日新华社正式播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二五规划的任务包括: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

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一是把科学发展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建立在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国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新特征,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粗放型发展

方式已难已为继,人民群众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待。事实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以科学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然而,发展之路从来不会平坦。从发展到科学发展,我们的认识在深化、实践在推进。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科学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而当前最核心、最关键的任务,无疑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因为,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无不与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不够科学有关。特别是突出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因此,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