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练习题

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一论断( )

①说明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②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说明真理能够超越历史条件,始终走在社会的前列 ④要求把握真理的具体性,随历史的变化发展完善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在曾经迫切需要技术人才的时代,“急学快用“取代了人文熏陶、厚积薄发,人文社会科学一度失落。伴随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实现大学最根本的育人使命,人文社会科学的滋养必不可少。全国多所著名高校提出“振兴文科”计划,强调既要培养科学家还要培养思想家,人文学科复苏之势正在到来。这说明(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第一标准 ②正确的认识离不开实践并能服务于实践 ③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④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中国改革开放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用现有西方理论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只能看到问题,不能看到成绩。而且,用现有的西方理论指导中国实际,通常产生的效果普遍是更糟。”下列对这个论断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认识的真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②各国的情况不同,脱离本国实际的理论难以发挥作用 ③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往往与认识者的主观因素有关 ④只有来自本国实践的理论,才能有效指导本国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实在论认为:存在一个确定的绝对真实的、不因观察者变化而变化的客观世界。但霍金指出,日常生活中所能看到、摸到的物体,都是“大量微观粒子,被看作一个整体后,在宏观世界的表现”。这个整体所表现出的属性,如“温度”、“运动状态”,实际上都是统计学视角的反映。一且把视角放到微观,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种认知冲突告诉我们(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对同一确定对象,正确认识只有一个 ④认识的正确性取决于认识事物的角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某杂志发表的一篇报道,叙述了“数学天才”付云皓从连续两年夺得国际奥数满分金牌的少年巅峰到在一所学校担任数学老师的人生经历。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天才的堕落,还有人认为不能狭隘地理解成功,应尊重他人的人生选择。材料表明( ) ①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截然不同

④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A.①③ 调(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8年11月26日07时57分在台湾海峡(北纬23.28度,东经118.60度)发生6.2缀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尤其是大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严重,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但由于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和地震的小概率性,因而地震预测至今仍然是一个世界难题。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未发现非常有效的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但绝大部分科学家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找到一种准确预测的方法,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 (1)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说明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难题。 (2)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分析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的两点理由。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行动纲领。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是突出问题,要着力改革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原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B.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4.“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

与追求真理练习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解答】①表述错误,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②表述错误,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而不能说存在的变化是对思维变化的反映; 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中,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按规律办事; 故选:D。

2.【解答】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高、环保要求高,说明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不能改变事物的规律性,而建设者克服了种种超乎想象的困难与挑战,说明事物联系的条件性是开展生产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 ②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规律,而不是服从规律; ④表述错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可以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故选:A。

3.【解答】①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描述,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箭止的统一; ②不符合题意④错误,时光飞逝,而潭、阁、长江等静物仍在,体现了相对静止,根据教材知识知识,可知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不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 ③符合题意,诗句对江景的描述说明意识反映客观存在,具有能动性; 故选:A。

4.【解答】①表述错误,原有的理论也有先进的,“不断推翻原有的理论”的说法过于绝对,此外规律是客观的,应当遵循规律,而不能超越规律;

②④符合题意,要做到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需要解放思想,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③表述错误,改造自然的实践不一定是错误的,反对的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5.【解答】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所述在“人工降水”的过程中人类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这说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在云层中水汽饱和时,通过人工增加云层中的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才能实现人工降水。同样,也只有在云层达到临界点时,实施人工降雪作业才有效果”,这说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必要条件;

③表述错误,认识具有无限性,而不能说有很多事物最终无法认识; ④表述错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引起质变的发生; 故选:A。

6.【解答】①正确,疱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普遍性;

③错误,学以致用,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错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故选:A。

7.【解答】①错误,“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夸大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②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面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的台风,人们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的抗台防灾工作思路,这说明抗台防灾工作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③错误,“改造规律”说法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故选:C。

8.【解答】①错误,选项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说法错误;

②不符合题意,选项人的活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不是材料的原因;

③④正确,生态系统的建设要依据实际情况。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 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必将事与愿违。这是因为自然界的存 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故选:D。

9.【解答】①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情感计算使机器人不能产生思维;

②③正确,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就能,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改变机器人的工具属性,情感机器人是人能力拓展的体现; ④错误,机器人没有思维。 故选:C。

10.【解答】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破解蒲公英种子的奥秘,用来改变隐形无人机的设计,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也体现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 ③表述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故选:B。

11.【解答】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选择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样本”和“在经历月球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严峻环境考验后,长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实现了人类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长培育实验”,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们能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②表述错误,“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就会产生新的认识成果”说法太绝对;

④表述错误,人们可以利用客观条件,但不能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故选:C。

12.【解答】①②符合题意,“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这告诉我们意识对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