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第一单元“壮丽山河”写景类课文的收尾之作。它不仅具有写景文的特点,即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色分别有什么特点,而且是一篇游记。关于游记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在之前他们已经有了学习《黄果树瀑布》、《只拣儿童多处行》和《早》这三篇课文的基础,对于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在学生预习回顾的基础上适时地迁移运用,加深学生对游记这一写作特色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 本单元中《长江之歌》以诗歌形式出现,表达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教学中针对这一文体特点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吟诵体会。《三亚落日》以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化地、动态地展现出落日美景,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游记的一般特点即“移步换景”,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游记。本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介绍了双龙洞的神奇美丽。课文按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谋篇布局,独具匠心,使

文章更有立体感。叙述得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详写孔隙、内洞,紧扣双龙洞的特点。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第二段描写了路上的美景。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写沿途景色呢?这类似于《三亚落日》的写法——写海南的热带风情是为了衬托落日的美丽。同样,沿途的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教学这一段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色彩美。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外洞“大”,孔隙“窄小”,内洞“黑、奇、大”的特点。其中描写孔隙的这一段,为了表现孔隙的窄小,主要从四个方面描写:①船小;②行船方式;③乘船姿势;④乘船感受。内洞的“奇”主要抓住两点写:一个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个是形态万千、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另外,书上六幅图像电影胶片一样再现了浏览的顺序和景点。第一幅图是洞口,第二幅图是外洞,第三、四两幅图是孔隙,第五、六两幅是内洞。教学时可以利用这六幅图,让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回忆游览的情形。 二、学情分析

作为写景类文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学习写景类文的基本方法,即要知道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些景物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因为本文的语言表达和现在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学生在预习,初读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比之前的预习要多。在调查和试教中发现,

学生对“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一句中“时而”这一独特的语言表达不够熟悉,朗读起来有困难;因为停顿不对,对“器用”一词比较陌生,学生对“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一句的朗读也存在问题。学生在学完本课后能否体会到作者在描写孔隙特点时运用间接描写的妙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也是一个重要提升点。 三、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在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深入文本,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间接描写的好处,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会迁移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大意。

1.通过导语,引出课题(板书“记”)。

2.通过“记”的含义,揭示本文为游记,引导学生回忆曾学过哪些游记?

3.引导学生试着从文章题目和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通过对课题的解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回忆类课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找出学法上的共同点,学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