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实例(三个实例)

实例一沧州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

一现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1 生态格局概况 通过对1995、2000、2005三个年份TM影像的解译,得到各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1995-2000年,沧州市城镇规模总体扩张较小,比较显著的是在东部临海地区工矿用地的增加较多,以及在现港城地区出现建设用地;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且区域零散分布;盐碱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和改善,主要是用做一般农田,以及部分用于城镇建设;部分滩涂湿地资源开始出现退化现象。

总体而言,沧州市属于生态良好地区,但由于重度盐碱化等各方面原因,东西部覆被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改善空间,主要是中部耕地和草地类型过于集中,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度,属于脆弱生态系统;东部地区虽有南大港、管养场、杨埕等众多湿地资源,而景观格局未成体系。因此,需构建适合沧州市本底条件的生态安全格局。 沧州景观生态格局呈现明显的人工化较重、分布较为广泛的态势。在今后的生态格局构建中,开发过程应注重提高质量而非数量;生态建设同样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序地扩大数量。

图 9 沧州市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图 10 沧州市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图 11 沧州市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将于2006年12月底解译完成) 2景观生态指数计算

根据沧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和遥感影象图,作了景观格局指数测算,针对本市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 (一) 景观异质性指数

可采用类型图数据,通过斑块的组成和配置来研究。具体选用的指标有:

多样性指数:是指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绿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

Shannon多样性指数SDI=-∑[Piln(Pi)],每一斑块类型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其对数,然后求和,取负值; 均匀度指数:该指数反映景观中各斑块在面积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表明景观各组成成分分配得越均匀。

SEI= SDI/ SDImax =-∑[Piln(Pi)]/ln(n),当SEI趋近于1 时,景观斑块分布的均匀度也趋于最大。

(二) 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直接反映景观中某一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指标是斑块面积。斑块面积包括斑块总面积、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极差、斑块面积中值、斑块面积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斑块面积偏态系数、最大斑块指数等。

斑块总面积:是景观中某类景观斑块面积的总和。反映该类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整体水平; 斑块平均面积:MPS,反映该类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平均水平; 斑块分离度:表示各类景观斑块个体分布的分离程度; 斑块密度:指各类景观在单位面积上的斑块数;

类型斑块密度:反映某一类景观斑块的分布情况,值越高,该类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大。

斑块面积标准差:PSSD=sqrt{∑∑[aij -(A/N)]2/N}; 斑块面积变异系数:PSCV=PSSD/MPS(100)。 (三) 生态空间格局分形指数 平均斑块分维数:分维数是利用分形论对单个斑块形状复杂程度的量度,平均斑块分维数是取所有斑块分维数的算术平均值。 MPFD={∑∑[2ln(0.25Pij)/ln(aij)]}/N;

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单个斑块的分维数以面积为基准的加权平均值。 AWMPFD=∑∑{ [2ln(0.25Pij)/ln(aij)]*(aij/A)}。

这里主要采用类型图数据,按斑块的类型和面积来研究,得到的结果如表 5?1所示。(该表格在土地利用类型解译完成后,计算得到)

二景观生态格局演变与分析

通过以上指数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进行(1)多样性指数分析;(2)均匀度分析;(3)斑块分离度指数分析。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针对沧州市生态现状,结合景观生态格局指数分析和生态功能区划,着眼长远发展,构建如下生态格局体系:

限制以城镇为主要职能的生态重建区的大幅扩张;明确划定生态保育区,在生态保育区与生态重建区间生成以农业、旅游业等低开发强度区域过渡带的生=-态缓冲区,对保育区和重建区进行隔离;沿子牙河、南排河以及主要交通干线,构建生态廊道,廊道的布局以生态隔离和对耕地景观破碎为主。

图 12 沧州市生态系统格局规划图 针对沧州市东西部生态条件差异,从基质-斑块-廊道格局出发,构建沧州市生态格局体系。 生态基质的建设:对于沧州东部临海地区这种以盐碱地和盐田为主要景观生态类型,以盐碱地和裸土地为基底的区域,首先应对其进行盐碱地改良、生态群落改造建设(见6.2节 林相配置与土地改良部分):通过循序渐进的土壤改良措施和林相配置措施,使整体生态条件得到改善。

生态斑块的建设:以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生态环境控制区为核心进行生态斑块建设,同时在布局上改变原有生态格局中绿地过于贴近周边,有意识降低分离度指数,提高景观分布的复杂性。总体格局为:在四大湿地为主的大型绿地斑块外,增加海兴南部生态农业观光区;同时在腹地黄骅,在一些因地质构造等因素而不适合用于城市建设的空间,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

生态廊道的建设:以“三横四纵”的廊道建设,勾勒沧州市整体生态格局。横向廊道主要以贯穿市域东西的子牙河、南排河沿岸建设两条东西主生态廊道,辅以连接大浪淀和杨埕湿地的人工廊道,使主要生态资源相互联系。纵向建设连通大浪淀与献县泛区、南大港湿地与杨埕湿地的两条主廊道;同时加强海岸带和运河岸线保护。

另外应加强防护林带和其他一般交通廊道、河流廊道以及注重整体南北绿地贯通廊道的建设。

实例二:杭州市城乡景观保护和建设 第1条 景观格局

l 区域景观格局

以青山、碧水、平原等为基质,镶嵌城镇、村庄、湖库等景观斑块,以道路、江河为廊道,形成以“湖(千岛湖)城(杭州)相望、两山(北面天目山、白际山与昱岭山和南面千里岗与龙门山)对峙、三江(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蜿蜒、河湖密布、农林相依”为特征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 l 城市景观格局

以山、水、田为基质,镶嵌“一主三副六大组团”城市斑块,构筑“两环两轴六带”绿色廊道,糅文化史迹于城市之内,融城市于山水田园之间,形成田路交错、依江带湖、城景交融的多样和谐的城市景观格局。 第2条 自然景观保护 l 加强自然景观保护

保护自然保护区景观 以森林资源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加强天目山、清凉峰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保护,维持自然生态景观要素多样性。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开展任何形式的开发活动,在实验区、外围缓冲区适度开展科研和旅游活动,防止旅游考察等人为活动破坏。

加强平原河网景观保护与建设 加强东北部平原和河谷平原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完善农田复合林网建设,丰富农业基质动植物类型,营造农田园林相互交错的平原景观,提高平原基质的景观多样性。禁止填占河道和池塘,保护水体的水文功能、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推行生态护岸,营造水乡景观。

l 加强景观廊道保护与建设

加强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的“三江”自然景观廊道保护,开展流域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两岸生态防护林带,保护河漫滩生境,建设生态防洪堤岸,保持江岸景观的和谐一致。

l 加强重要生态景观保护

加强湿地景观保护 建设钱塘江滩涂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钱塘江江心洲,保护滩涂生物群落生境。加强以千岛湖、西湖、青山湖、东北部平原河网、滞(泄)洪区、其它中小型湖荡(水库)等淡水湿地资源保护,划定西溪、东塘等城市低洼湿地保护区。严格遏制盲目围垦、圩垸等侵占湿地现象,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实施“退垦还滩”、“退耕还湖”,恢复湿地功能。 加强特殊地貌单元保护 重视特殊地貌单元保护,特别是平原孤丘,如临平山、萧山(西北、北干山)等,依托孤丘山麓森林,建设向城市纵深延伸的绿地系统。

完善风景名胜区景观保护与建设 以“三江二湖一山一河”为重点,保护丰富的自然山水、森林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维护自然景观原始风貌。加强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努力保持山青水秀、清雅幽静的自然生态。 第3条 城市景观建设

杭州城市融合在由钱塘江、运河、西湖和山陵、平川构成的优美自然景观之中,城市建设要突出城市与自然风光的依存关系,处理好历史古都和现代化大都市的关系。根据区域功能和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分类控制基本建筑高度。以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为目标,加强城市轮廓线控制,维护西湖“三面云山”与城市天际线的和谐组合。保护和弘扬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和谐一致的城市风貌。

城市建筑要与园林绿地景观结合,与水景观结合,紧凑布局,节约用地,控制建筑密度。提倡多样性的建筑艺术风格,保持民族的、江南特色的建筑风格,维护建筑环境的整体协调。 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高标准建设城市“一部三沿”、九大入城口和广场、公共建筑群、小区、河滨等区域。建设丰富多样的街头文化或绿地小品。 第4条 乡村景观建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