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建 筑 工 程 系
钢筋绑扎安装
施 工 方 案
指导老师: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五层居民住宅,结构形式为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
二、编制依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2010)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0)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0)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技术规范》(JGJ46―88)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0)
三、施工准备
3.1材料准备
1)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2) 成型钢筋:必须符合配料单的规格、尺寸、形状、数量,并应有加工出厂合格证。 3)铁丝:采用22号铁丝。铁丝切断长度要满足使用要求。 4)垫块:水泥砂浆垫块。
3.2施工机具
焊接机、切割机、钢筋弯曲机各1台、铁锤、钢筋钩、墨斗、卷尺、线锤若干。
3.3 作业条件准备
1) 根据工程进度和施工图纸要求,已签发钢筋制作和安装任务单,并结合工程结构特点和钢筋制作安装要求进行技术交底。
2) 钢筋加工机械已安装检修完毕,并试车运转可以使用。
3) 模板已全部或部分安装好,并支撑牢固,办好预验;模内木屑及垃圾杂物已清扫干净,板缝已堵严密,并涂隔离剂。
4) 在模板上已标明或弹好墙、柱、梁等尺寸线和水平标高线。
5) 根据弹好的线检查下层预留搭接钢筋的位置、数量、长度,对不符合要求的预留筋应进行处理。对伸出的预留筋进行整理,将钢筋上的锈皮、水泥浆等污垢清扫干净。对基层混凝土表面松散不实之处进行凿除,清理干净并湿润。
6) 配合钢筋绑扎安装的脚手架已搭设。水平运输车辆和垂直垂直运输机械已准备好和
试车。
四、施工工艺
4.1 柱子钢筋绑扎
1) 绑扎时,按设计要求的箍筋间距和数量,先将箍筋按弯钩错开要求套在下层伸出的
搭接筋上,再立起柱子钢筋,在搭接长度内与搭接筋绑好,绑扣不少于3个,绑扣向里,便于箍筋向上移动。如柱子主筋采用光圆钢筋搭接时,角部弯钩应与模板成45度,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度。
2) 柱主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按设计要求。
3) 绑扎接头的位置应相互错开,在受力钢筋直径30倍区段范围内(且不小于500㎜),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百分率,受拉区不得超过25%,受压区不得超过50%。
4) 在立好的柱主钢筋上用粉笔标出箍筋间距,然后将套好的箍筋向上移置,由上往下宜用缠扣绑扎。
5) 箍筋应与主筋垂直,箍筋转角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角点成梅花或交错绑扎,但箍筋的平直部分与纵向钢筋交叉点可成梅花式交错扎牢,以防骨架歪斜。箍筋的接头(即弯钩叠合处)应沿柱子竖向交错布置,并位于箍筋与柱角主筋的交接点上,但在有交叉式箍筋的大截面柱子上,其接头可位于箍筋与任何一根中间主筋的交接点上。在有抗震要求的地区,完成135度,平直长度不小于10(为箍筋直径。)
6) 下层柱的主筋露出楼面部分,宜用工具或柱箍将其收进一个柱筋直径,以利上层柱钢筋的搭接;当上下层柱截面有变化时,下层钢筋的伸出部分,必须在绑扎梁钢筋之前收缩准确,不宜在楼面混凝土浇筑后再扳动钢筋。
7) 框架梁的钢筋,应放在柱的钢筋的内侧。
8) 柱筋控制保护层可用水泥砂浆垫块绑在柱立筋外皮上,间距一般为1000㎜,以确保主筋保护层厚度的正确
4.2 绑扎工艺
工艺流程:搭设柱筋支撑脚手架→套柱箍筋→连接并绑扎竖向受力筋→画箍筋间距线→绑箍筋
1) 搭设柱筋支撑脚手架:柱筋支撑架采用脚手架钢管搭设,操作面四周铺跳板,并挂安全网。
2) 套柱箍筋:按图纸要求间距,计算好每根柱箍筋数量,先将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钢筋上,然后绑扎定位钢筋,立柱子钢筋。
3) 焊接连接竖向受力筋:柱子主筋立起后,焊接连接接头、焊接尺寸应符合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
4) 画箍筋间距线:在立好的柱子竖向钢筋上,按图纸要求用粉笔划箍筋间距线。 5) 柱箍筋绑扎、连接箍筋的接头(弯钩叠合处)应交错布置在四角纵向钢筋上,柱角钢筋与箍筋间用双扣交错绑牢,绑扣相互间应成八字形。箍筋与主筋要垂直。 6) 下层柱竖向筋露出楼面部分,用柱箍将其固定。
7) 柱截面有变化时,下层柱筋露出部分,在绑扎上层梁前先行收缩准确。 8) 柱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4.3梁钢筋绑扎及安装
梁筋绑扎采用模内绑扎:画主次梁箍筋间距→放主次梁箍筋穿→主梁底层纵筋及弯起筋→穿次梁底层纵筋并与箍筋固定→穿主梁上层纵筋→按箍筋间距绑扎→穿次梁上层纵筋→按箍筋间距绑扎
1)绑扎梁筋的脚手架用定型脚手架。
2)梁板钢筋上层弯钩朝下,下层弯钩朝上。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筋在上,次梁筋在中层,主梁筋在下。相同箍筋接头交错布置在两根纵向架立筋上。纵向受力筋为多层时,层间垫以短钢筋保证其间距。
3)梁纵向受力钢筋:上筋净距≥30mm或1.5d(d为钢筋中最大直径),下筋净距≥25mm或d;下部纵向钢筋配置≥两层时,钢筋水平方向中距比下面两层中距增大一倍。
4)梁的下部钢筋不在跨中1/3范围搭接或连接,上部钢筋不在支座1/3范围连接。 5)板中钢筋从距墙或梁边5cm开始配置。
6)板的下部钢筋不在跨中1/3范围搭接或连接,上部钢筋不在支座1/3范围连接。 7)箍筋:从距墙或梁边5cm开始配置;箍筋间距及肢数见图纸。 8)钢筋绑扎安装时还应满足图纸,相关规范要求。
五、质量检验
5.1原材料
1)钢筋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等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对一、二级抗震等级,检验所得的强度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3) 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
4) 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5.2 钢筋加工
1) 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弯钩时,HRB335级、HRB400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 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3)钢筋加工的开头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应符合表“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的规定。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
项 目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箍筋内净尺寸 允许偏差(mm) ±10 ±20 ±5 5.3 钢筋的连接
1)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2)在施工现场,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抽取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应符合有关规程的规定。
3) 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4) 当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相互错开。 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倍d(d为纵向受力钢
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及焊接的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