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

【教学分析】: 一、《科学》课程标准中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相关具体内容目标与活动建议 1、具体内容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解度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2、活动建议探究物质的溶解性;研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二、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中八年级上第一章第7节“物

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

【教学分析】: 一、《科学》课程标准中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相关具体内容目标与活动建议 1、具体内容目标 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解度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2、活动建议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研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二、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中八年级上第一章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的溶解”主要教学目标分析 1、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温度有关。 2、以油漆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在一种物质中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会溶解。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3、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4、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五、“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建议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蔗糖、盐、咖啡、洗衣粉、食用油等)激发学生探究溶解的兴趣; 2、注重发展学生从一般现象中发现和产生问题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突出以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因此,我在组织教学中通过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等知识的构建。 【设计特色】 对教材内容的学习顺序进行的大胆重新编排,适当的补充教学内容,并自定教学过程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优化课堂。 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引入,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穿插练习反馈和巩固,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情景引入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有关的现象联系起来,设计学生很熟悉的故事问题入手,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在后面的教学中调动学生,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 5

知识与技能

1、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3、了解外界条件能够影响物质的性质

4、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

能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能配制一简单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及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现象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及一些简单计算

2、难点:运用探究来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液稀释的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三、课前准备:试管、药匙、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玻璃棒、硫酸铜、蔗糖、熟石灰、水、硝酸钾、天平 四、授课 (第一课时)

复习导入:复习溶液的三种类型及特点

问: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新课展开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演示:硫酸铜的溶解实验,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小结: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设问:可以溶解和不可以溶解的溶液如何区分? 生: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如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如上面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设计意图:可各举一个反面例子加深印象,为溶解度教学做铺垫。 设问: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生:

讲解: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设问: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小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变。

演示: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小结: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过渡: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

2 / 5

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讲解: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

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 (2)20°C 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在20°C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4)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5)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C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20°C时的溶解度 大于10克 1---10克 0.01---1克 小于0.01克 溶解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小结: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是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习惯上称作“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练习:0.05克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10克水中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该物质属于哪个溶解性等级? (第二课时)

设问: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生猜:温度高低、是否搅拌、食盐颗粒的大小…… 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 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 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猜测: 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温度有关 猜测2:溶解度可能与压强有关 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溶剂有关 猜测4:溶解度可能与溶质有关 (3) 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方案1:

① 在室温下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② 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观察此时硝酸钾是否溶解了?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

溶解为止。想一想:为什么加热后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

③ 将此时的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是否有大量的硝酸钾固体析出?想

一想:为什么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

④ 得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的结论,因此温度是影响

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方案2:控制变量法 目的 验证溶解度是否与温度有关 条件控制 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 实验方案 (1) 称量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固体M克,在室温下用一定量100克的水配制

3 / 5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剩余N克。即溶解度为M—N克。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称量剩余的硝酸钾为P克。即溶解度为M—P克。 (2) 配制较高温度是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 M克,N克,P克,100克 结论 对于同一种溶质,温度改变,溶解度改变 小结:通过几次实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温度(外因)

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述:从上节课溶解度可知,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0 138 169 202 246 溶解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度 问:如何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画出曲线。 生:画

出示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问:有何发现?

小结:1、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影响是不同的

2、大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有些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及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 4、两曲线的交叉点表示:

课堂练习:

如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⑴ 在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⑵ 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

小结:作业

(第三课时)

述:日常生活中用的更多的是不饱和溶液,如何定量的描述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生:讨论

讲解:用质量分数,即溶质占溶液的质量比

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 讲解有关质量分数计算的几种类型:

㈠已知溶质和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g溶液,蒸干后得到2.8g氯化钾固体,则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例2 某溶液的密度是1.2g/cm3,实验测得每100ml该溶液中含溶质24g,求该溶液的溶

4 /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