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则热,所以具体表现是:五心 (胸心、两手心、两足心) 烦热、骨蒸潮热,面红上火,咽干口燥,消瘦盗汗 (夜里睡醒出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导致阴虚的原因:主要是邪热伤阴,五志 (喜、怒、悲、思、恐) 太过,化火伤阴,久病体虚耗阴。
——对阴气的重新认识
阴气包括生理性及病理性两类:病理性的阴是废物,是要排出的;而生理性的阴是人体所不可少的,因为阴为阳之基础,无阴则阳无以化,所以养阴确实重要。
水在养阴中更为重要。因为水是阴阳气化的基础,没有水,生命就不能继续。水是阴气之源,因此,不但应多喝水,还要吸阴气。 ——阴气在哪些地方最多?
第一,海边、山林、河畔、高山。在这些地方进行锻炼,做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阴气,无疑对长寿十分有益。
第二,接地气。这是养阴的重要方法。因为天为阳,地为阴,地是阴气的矿藏,所以接地气十分重要,这就是说,应该经常赤足,这样地气可以从足心的涌泉穴上升入体。 第三,北方。这是阴气产生的重要方向,所以阴亏养生要面北,以汲取北方阴气。 第四,夜晚,面向月光。因为昼为阳,夜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所以阴亏的人养生,在夜晚面对月光效果最好。
第五,低凹处。这是阴气较浓之处,因为高为阳,低为阴。住一楼的人也有好处,每天都能接着地气,因此寿命要比住高层的人长。 ——养阴的饮食有哪些?
第一,长在水里的东西,如藕、竹笋、荸荠、菱角。
第二,生在向北、背阴处的食物,越冬的冬小麦,长在地里的地瓜、山药等。
总之,地气、北方、月光、低凹之处都属阴,是采吸阴气(所谓负氧离子)的有效地方。
阳虚的人如何养生? ——阳虚的特征是什么?
阳偏衰,指人体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阳虚则寒。人体阳气不足,主要为肾阳虚衰(命火不足),因为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
产生阳虚的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包括饮食不当、劳倦或疾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对生命的重大意义
阳气是生命的动力。气,在古代写“”。即气寓火之意,火,就是动力。所以阳气有动力的作用。
阳化气,阴成形。无阴则阳无根,无阳则阴无以化,所以阴气的化生必须依赖阳气。先天之气,又称为元气,是生命的火种,藏于肾,又称为命火,命火极为宝贵。 火种熄灭则生命终结,所以保护阳气、减少阳气损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奥秘。 ——阳气在哪些地方、哪个时辰最多?
第一,正午,日头当顶,立于庭院,脱帽,日精可从头顶百会穴入人体。
第二,站在高楼、高处面向南方,打开窗户,阳气可随光照从皮肤进入人体。
第三,日出时,面向东方,做深呼吸,阳气可从鼻孔及人身皮肤腠理(毛孔)进入人体。 第四,晴天,蓝天白云,立在旷野,做深呼吸,阳气可从口鼻进入人体。 总之,要去天气高、太阳光好、南方、东方、向光、高凸处去采吸阳气。
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养生保健的重中之重,中医对五脏养生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1)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奠基之作,中华民族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生命百科全书。《黄帝内经》提出了先进的健康理念——“治未病”,告诉人们养生其实很简单!养生就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国至今唯一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中医文化养生专家张其成教授倾心解读养生经典,告诉您“怎么不得病”的秘诀,养护人身三宝精气神;轻松辨明自身体质,寻找最合适的养生方法;防治“七情”内伤;十二时辰经络养生;春夏秋冬养生精髓??本版摘录《养身大道》一书中第一、二章部分,此书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三大奇书”之一:《黄帝内经》我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中华养生文化的开创者:黄帝
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录的第一个帝就是黄帝,黄帝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距今已五千年了。但是五千年前还没有文字,那时候的黄帝是不可能亲自写下这本书的,所以《黄帝内经》是后人写的,是后人把从黄帝开始的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有关生命的思想汇集起来的,所以跟黄帝还是有着密切关系。究竟什么时候汇集的呢?我的师爷、中医泰斗任应秋先生认为,《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正是世界文化的轴心期(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高峰期,各民族不朽的经典大多是这时期形成的。根据我自己的考证,《黄帝内经》不少篇章是形成于这个时期,但最后汇编成书是在西汉,有的篇章甚至还要更迟一些。
黄帝在一生当中,打败了蚩尤,战胜了炎帝,最后统一了天下。黄帝统一天下以后,他想的是什么?他想的就是民生问题,黄帝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人民的健康和长寿问题。社会统一了,人民安宁了,如果人民不健康,体弱多病,那么怎么能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国家又怎么能安稳?在《黄帝内经》里面,黄帝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关乎生命的大问题。表现了黄帝的仁爱、宽厚的心怀,对民生的关注,对生命的尊重。
黄帝不是向天神发问,而是向他的大臣们发问!他有六个医臣,就是掌管医学的大臣,其中第一位叫岐伯。岐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岐伯,从这个名字上看,他是诞生于陕西岐山,可是后来很多考古文献证明,他是生于甘肃的庆阳。据说岐伯小的时候就十分关注天文地理,考察山川水土,遍尝百草。岐伯尝百草是为了体会它有什么功效,能治什么病。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黄帝在统一了天下之后,就“问道于岐伯”。
《黄帝内经》基本上就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取黄帝问、岐伯答的形式。黄帝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对话体的经典。人们后来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所以《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因为它是中医的开创性著作,所以又把中医称为“岐黄之术”,把我们的医道称
为“岐黄之道”,把中医事业称为“岐黄之业”。可见岐伯和黄帝这两个人是我们中医药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很有意思的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原创著作,很多都是采用对话体的。比如说古希腊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对话集,还有中国孔夫子和弟子们的对话集——《论语》。《黄帝内经》也是黄帝和他的大臣的对话集。通过对话来了解我们生命的秘密,了解生命健康活到一百岁的秘密。
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内求
为什么叫《黄帝内经》呢?有没有《黄帝外经》呢?
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学著作——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古代医经有七部,第一部叫《黄帝内经》,第二部叫《黄帝外经》,还有《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还有《旁经》。只是《黄帝外经》和其他医经都已经失传,现在传世的就只有《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我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黄帝内经》的内求还用于养生,换句话说,养生要靠内求。
可是非常遗憾,纵观中国历史,很多人都走偏了,他们走的是外求的路子。在历代皇帝当中,很多人都是去找灵丹仙药以求得长生。秦始皇派徐福去海外找仙药,结果仙药没有找到,连徐福也一去不复返了。后来还有一些皇帝也去找灵丹妙药,炼外丹、吃外丹。结果呢?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位皇帝吃了外丹仙药而死。他们都忘了内求,忘了真正的上等药物正是体内的精气神——“上药三品,精与气神”。
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
现代人为什么对内求这么陌生,有点不舒服,总是马上想到吃药?平常更是想不到内求。我把现代人不内求的原因归结为三个“不”。
第一是不愿意内求,不愿意内观,不愿意内炼。为什么?因为内求毕竟太困难了,你要自己往里看,我们长眼睛就是要往外看的,往里看能看到什么?往外看多容易啊,往里看太困难了。你看去照一个X光片,做一个CT、核磁共振,多容易啊,还要内求什么?内炼也很苦啊,买点药来吃多么简单,又何必要那么辛苦地自我修炼呢?可是请大家想一想古代养生大家、历代高寿长者,以及历代的名医、大德、高僧、高道,谁不是内求、内炼的。比如说李时珍就发现《黄帝内经》经络的秘密,经络就是内观、反观、向里面看才看出来。所以他有一句名言,经络是“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第二是不敢内求。自己内求,静下心来往里看,一闭上眼睛往里面一看,黑黑的,什么都没有。很容易出现幻觉,心中一紧张,就有点害怕,有点恐惧,所以不敢内求。
第三是不屑于内求。总是觉得内求是虚的。还不如买点药来吃,药物是实实在在的,吃了之后就有反应。内求要自己锻炼,自己调理自己的经络、脏腑、气血,这些东西存在吗?炼了之后有效果吗?一旦看不见,一旦没有立刻的效果,马上就否定它:肯定没有这些东西。
久而久之,我们现代人就越来越偏离了《黄帝内经》的思想,丢弃了这位伟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稀世珍宝。这是多么可惜啊!
让我们静下心来,一定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如果没有中医的庇佑,没有《黄帝内经》的庇佑,能够在历次瘟疫中战胜病魔吗?能够繁衍不息吗?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黄帝内经》在治疗疾病,尤其是使人不得病、养生强身这些方面有着重大的效果。虽然很多人现在还抱着怀疑态度,甚至于反对它,否定它,但是这都无关紧要,只要来看一看《黄帝内经》究竟在讲什么,我们就清楚了。 《黄帝内经》养生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记载了黄帝对于生命的第一个问题——古今健康长寿的重大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时代不同了,还是养生之道失传了?是天道的原因,还是人道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一般的人都会怪罪于外在的条件,认为肯定是现代社会已经与前大不相同了。实际上世道有没有变呢?岐伯的回答是世道并没有变,天道也没有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变化了,生活习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
有一句话:“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是“握拳而来,撒手而去”的,婴儿握拳是握着精气神,不让它外泄,可是我们成年以后却是千方百计在握钱、握权,握那些有形的东西,丝毫不放松。等到撒手的时候,才意识到手里实际上什么都握不住,可是这已经违背了生命之道,违背了养生之道。所以说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是看你手中掌握的是什么。
岐伯回答了八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是养生总原则。上古的人都“知道”——了解并掌握天道、地道、人道——人的长寿之道、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养生之道是什么?其实就是这八个字,实际上整部《黄帝内经》都在诠释这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