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理复习资料整理

市政管理 第一章导论

1.1市政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市政管理的基本使命是有效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的需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P2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等特点,在有限的城市地域空间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建筑、资本、文化、科技等)高度密集且相互交织在一起。P10 2.2城市的基本特征: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首先表现为人口的密集性,城市聚集着大量非农业人口;其次,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城市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交换体系。由于生产要素的高度聚集,城市经济运行具有高效性。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资源高度集约化的经济体系;人口高度密集的居住社区;知识高度密集的信息实体;组织结构复杂的管理实体。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在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的机制下,城市需要对外开放以保持活力,城市的开放性是双向的过程,既包括城市向外界的功能辐射,也包括城市对外界的功能吸引,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与乡村相比,城市人口的种族或民族构成、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和政治意识等,都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城市中多远文化共存,市民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理性、宽容、时尚、消费和个人主义倾向。P11

2.3城市的复合功能:1、生产中心功能:现代城市是工业文明的摇篮,是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基地。2、商业中心功能:城市是商品交换和市场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和贸易集散地。3、交通中心功能:城市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需要拥有便捷的交通运输通道。随着交通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城市的交通地位会发生变化,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和商业地位。4、信息中心功能:城市居于市场网络的节点地位,对信息的反应最为敏感,信息量最为集中;城市设有教育、科技和文化机构,建有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电影院等物质设施,它们专门进行信息生产、收集、存储、交换和传播工作。5、政治中心功能:古往今来,城市从来都是实行政治管理的坚强堡垒,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中心。我国城市的政治中心功能尤为突出,所有省市都有行政级别,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立法、行政和司法权限方面存在很大差异。P16 2.4大都市区:是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来的地域界限,不断向周边扩展,导致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为一体化地区。【大都市≠大城市】P16

2.5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化的特征:1、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人口转变;2、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3、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4、在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城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P18 2.6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职能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过程。P21

2.7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1、政府主导城市发展进程。主要表现为:城市的设置标准和行政建制受中央控制;城市人口迁移和增长受政府控制;城市化发展速度收政府控制。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张。3、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4、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P24

2.8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P30

第三章 城市管理理论

3.1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干预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P42

3.2政府失灵的表现:

a. 政府部门扩张:政府本身的自然扩张倾向导

致政府职能扩展、机构膨胀、人员增加、财政预算规模越来越大。

b. 公共决策失误:科学的公共决策必须以充分

可靠地信息为依据,政府决策容易受失真信息的误导,同时也受制于决策者的偏好、能力和素质。

c. 政策执行低效:由于存在利益冲突,政策执

行会受到一些目标群体的抵制,缺乏必要的执行资源,执行方法不当,执行人员素质不高,沟通和协调不到位等,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d. 行政成本高:政府活动属于分市场活动,政

府部门缺少成本意识,缺少企业那样的成本

约束机制,甚至不惜代价去实现政策目标。即时计算成本,政府运行也难以精确化,因为政府干预的社会性收益很难计算。

e. 再分配不公:政策过程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

经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益集团为谋求团体利益,常与政治家、官僚形成“铁三角”关系,政治家批准项目,官僚实施项目,利益集团从中得利。

f. 政府腐败:也称政府设租,即政府及其公职

人员以权谋私。常见的腐败行为主要有经济管制、行政审批、特许经营、配额限制等。P43

3.3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

安排者 公共部门 私人部门 生公共部政府服务 政府出售 产门 政府间协议 者 私人部合同承包 凭单制 门 特许经营 自由市场 政府补助 志愿服务 自我服务

第四章 国外市政体制

4.1议会市长制:实行议会市长制的城市,其决议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市议会在市长的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代表国家:日本。美国部分城市(如芝加哥、洛杉矶),德国黑森州部分城市。 基本特征:市议员和市长分别由选民产生,市长不得兼任市议员;市议会拥有不顾市长反对而通过预算、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的权力。超过2/3通过后,市长必须接受;市议会对市长任免政府部门负责人拥有批准权;市议会对市长和市政府的工作有调查权,这种调查权有司法性质;市议会拥有 通过不信任案而要求市长辞职的权力。 弱市长制的优点是有利于市议会监督政府的工作,其缺点是市议会对市政府工作不适当的监督可能会降低行政效率。P58

4.2市长议会制:实行市长议会制的城市,其决议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代表国家:法国,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的许多城市

基本特征:市长和市议员分别由市民选举产生,市长和市政府工作部门的首长不得兼任市议员,市长是城市的行政首脑,拥有全部行政权威,负责有效执行法律以及规章制度;市议会有权制定

规章制度和当地法律,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对市政府的各类活动进行拨款;市长有权独立任免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的首长,这些任命无须得到议会批准,各部门首长只对市长负责;财政预算权主要掌握在市长手中。市议会审议和通过预算,不能增加项目,只能减少项目或数额;市长有一定的立法权,市长和市议会联合制定政策,P59

第五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5.1城市行政等级制度:1、直辖市;2、副省级市;3、地级市;4、县级市。P81

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建制市也可分为四个级别:1、特大城市;2、大城市;3中等城市;4、小城市。P81

5.2中国市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1、政社不分,政事不分:政府直接组织并领导大量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政府直接投资的事业单位在非营利部门中所占比重较大。2、政府间权责配置不对称: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城市政府的职责作出专门规定,市政管理的职责权限与普通地方政府没有显著区别;市政府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权责分配不合理。3、政府机构设置较多:机构设置过多,部门分工过细,导致职能交叉、多头审批、扯皮推诿、效率低下。4、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市政管理中,各机构普遍侧重于经济和社会规制职能,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增强。P95

第六章 城市规划管理

6.1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P99 1898年,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第一次打破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形态上截然对立的旧观念,提出了建设没有工业喧嚣、人口规模不大、低密度和接近大自然的田园城市的设想。P103 20世纪30年代的《雅典宪章》,是世界城市规划理论演进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P104 6.2“四条线”管制方法:1、绿线管制。即城市的绿地系统管制。2、紫线管制。即历史保护区管制。3、蓝线管制。即城市水系管制。4、黄线管制。即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规划管制。P117

第七章 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7.1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1、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规模经济效应明显;投资成本具有沉淀性;企业经营具有公益性;垄断企业处于支配地位。

2、自然垄断的业务边界:从静态角度看,凡是需要进行大规模网络和管道建设的经济领域,都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从动态角度看,自然垄断的业务范围具有相当大的可变性。P141

第八章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8.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1、公用性和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是全体市民共同享用的集体消费品,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和“公益性”很强,企业和个人可以从中获取巨大收益。2、自然垄断性:有些城市基础设施行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管道或网络建设,初始投资规模巨大,具有天然垄断性,如城市水电煤气、地铁、电信等。3、成本沉淀性:4、超前性和系统性:城市基础设施一经投产就会长期发挥作用,其建设需要具有超前性,要预测到未来一定时期的使用需求,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大系统,不同类别的基础设施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5、不可移动性: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固定性物质设施,一经建成就具有不可移动性。P147 8.2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1、投资主体多元化;2、资金来源多元化;3、公用事业商品化;4、经营管理企业化。P155

第九章 城市房地产管理

9.1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仓储用地5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9.2城市土地的自然特性: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城市土地既是大自然的造化物,也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具有固定的位置。既不能互换也不能搬动,既不能凭空创造也不会无故消失。2、土地使用的差异性:城市不同低端的额土地在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城市不同地段的土地条件和承载能力不同,土司适用性存在很大差别。3、土地利用的耐久性:土地具有永不消失性,能够永续为人类所利用,土地资源只要处理得当,一次投资能够连续带来收益。P162 9.3城市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城市土地的总面积是既定和有限的,它制约了城市土地的总供给。土地供给的有限性不仅是指土地总量恒定不变,而且是指在某一地区用于某种特定用途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增加某种用途的用地,就必然减少其他用途的用地。2、土地价值的区位效益型:不同交通运输条件、距离市场的远近,对土地效益具有决定性影响,不同区位土地的经济投入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回报。3、边际效益的递减性:对城市土地的连续追加投资超过一定限度后,单位面积投资增量所获收益就会下降。4、土地价值的资本性:城市土地作为不动产,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具有保值增值性。P162

9.4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结构:1、同心圆模式:这类城市不同用途的土地围绕着单一的核心,有规则地向外扩展成为圆形区域,其核心区域被称为中心商务区(城市商业和办公的聚集地)。2、放射型模式:是同心圆模式受到交通线的作用而形成的沿着交通线向外延伸的土地使用格局,在同心圆的基础上形成了沿铁路、公路和河流的放射扇形模式两侧是高收入居民。低收入居民在中间地带以及工厂仓库周围居住。3、多中心模式:随着城市用地、人口和经济规模地扩大,许多大城市不是只有一个核心,二是存在多个相对分离的中心。其中有一个中心在规模和重要性上具有较大优势,其他中心处于亚中心或副中心地位。多中心格局并不排斥同心圆模式的存在,城市内的多个副中心都可能具有同心圆模式的特征。P163

9.5城市住房的特性:1、建筑的耐久性:现代城市住房大多由永久性建筑材料建成,只要设计合理、施工科学、维护及时,其寿命都在百年以上。2、消费的昂贵性:城市住房属于耐用消费品,一套普通住房旺旺要花费家庭数年或数十年的积蓄。3、位置的固定性:住房一旦建成,就与既定区位的土地连成一体,房产和地产都属于不动产,其投资具有沉淀性。4、住房的投资性:建成区的房价不断上涨,建设和购买住房具有投资性,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住房投资的增值性尤为明显。P172

9.6城市住房供给的制度安排:P176

1、商品住房。简称商品房,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通过有偿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由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建成后用于市场出售出租的房屋。具有以下特征:商品房的建设和交易通常须经政府审批;建设用地实行有偿出让,并由具有资格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建设;商品房可在市场上自由交易,面向市场出售出租,可办理交易和产权过户手续;商品房开发具有较高利润,其开发以盈利为目的,开发商可以自定价格出售。 2、经济适用住房。简称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

提供政策优惠,由政府组织开发商或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政策性住房。特征: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提供;开发建设遵循政府协调、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定价以保本微利为原则;经济适用房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特点;经济适用房供应实行申请、审核、公式和轮候制度。

3、公共租赁住房。简称公租房,是城市政府为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个人的住房问题而提供的政策性租赁房。特征:政府规划、交通便利;户型较小、配套完善;租金较低、转租受限;租售并举、政府回购。

4、廉租住房。也叫廉租房,是一种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公共住房,其承租对象时符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且住房非常困难的家庭。廉租房属于保障性住房的一种形式。

5、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的区别

城市社会稳定。(指导性意见)

2、城市政府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需要有一定的财政保障。为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城市政府普遍降低了投资者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落户门槛,而对低素质劳动者实行落户限制。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政府普遍实行本地户籍人口优先政策。 3、外来人口的利益诉求。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外来人口,显然会对户籍改革持欢迎态度,他们普遍希望降低落户门槛。现行户籍制下,外来人口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城市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与户籍挂钩,外来人口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和福利。

4、本地人口的利益诉求。城市人口是现行户籍制度的受益者,他们由于拥有本地户籍,在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他们主张维持现行户籍

商品房 经济适用房 制度,不远放弃既得利益和地位优越感,改革户籍管制,本地人口面临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土地使用权出有偿取得土地使行政划拨取得 让方式不同 用权 土地使用权 第十一章 城市公共服务管理

市场化运作,高定向供应,中低11.1社会公平的几种观点:P223

供应对象不同 收入家庭 收入家庭 1、自由主义公平观。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价格形成机制由市场供求关系政府指导定价作用,主张由具有自由意志的市场主体进行理性不同 决定 或政府定价 选择。认为社会公平是保障人人拥有的天赋权利,保障机会平等,人人拥有平等的就业和竞争(有限产权)不机会,政府只对市场分配的结果进行有限干预。满5年不得上市(完整产权)占自由主义在效率上具有优势,但弊病在于它容易交易,满5年,财产权利不同 有、使用、收益、导致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转让需缴纳土处分 2、功利主义公平观。功利主义从大多数人的最地收益相关价大利益出发,主张社会分配应有助于促进个人利款 益总和最大化,即“结果最大化”。功利主义在

9.7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制度:特色:制定住房建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它对社会平等的诉求往

设长远规划;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公共住

往会落空,还容易导致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践

房出售政策;分级提供住房补贴P185

踏。

3、平均主义公平观。主张“结果平等”,即个人

第十章 城市社会管理

之间平等分配公民权利和社会财富,它是最具道

10.1户籍制度是指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公民基

德感召力的公平理论。绝对的公平主义抑制了社

本信息进行收集、确认和登记的管理制度。P199

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仅无助于实现共同

10.2户籍制度改革的利益博弈:【大题】P202

富裕,反而会导致社会僵化和发展停滞。

1、中央政府的利益诉求。中央政府不仅关注经济发展,而且注重政治和社会稳定。政治和社会稳定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引导并控制社会流动,保障市民福利,维护外来人口基本权益。一方面,中央政府对户籍改革持肯定态度,支持城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中央也担心改革过快损害市民利益,影响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