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 短文二篇教案带教学反思

11 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课题 课时短文二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分配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识记相关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语,品味并积累文中写景的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优美语句,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文章的意境,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价值观 课前准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书法方面,工草隶,行书尤妙。此外,他对历算、地理、课 前 作者医药等也有一定研究。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与其父苏洵、弟预 简介 代文学家。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代表,并称“苏辛”习 苏辙并称“三苏”。他在散文、赋、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代表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背景《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材料 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常常在书信中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进行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读准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yǔ) 遂(suì) 藻(zǎo) 荇(xìnɡ) 字音 相与....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读yù)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跟、同,读yǔ) 一词多义 之:山川之美(助词,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时:四时俱备(名词,季节) 春冬之时(名词,时候) 词类(1)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活用 (2)相与步.歇:古义:消散。例句:晓雾将歇。 今义:休息。 念:古义:考虑,想到。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古今 今义:想念。 异义 但:古义:只是。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表转折,但是。 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耳朵。 (1)判断句 特殊句式 (2)状语后置句 教学过程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新课导远无法割断的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入 人以景传。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答谢中书书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考译文: 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新课展开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