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被称为\人生派\。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是留日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彭康、朱镜我、冯乃超等。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强调创作\本着内心要求\,崇拜天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宣传文学的无目的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被称为艺术派。受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颓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影响,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9年2月该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在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新文学团体。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寂寞的国》等。其创作以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见长。风格清新质朴、坦白率真,以自由诗为主。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二、感伤的精神标记;三、个性化的追求;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5、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一、自我的写真;二、感伤的抒情;三、结构的散文化;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6、阿O人物形象分析。

阿Q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

(1)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首先,在政治上受压迫,连姓赵的资格都被剥夺;在经济上受剥削,无地无房无固定职业。其次,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弱点的狭隘、落后、保守的农民,秉有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沉淀而成的奴性人格:常以健忘来解脱痛苦;妄自尊大;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与冷酷;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盲目守旧、欺弱怕强、卑怯势利。再次,阿Q的不觉悟还表现在他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他由对革命的深恶痛绝到神往革命,其态度的变化并非政治

上的真正觉醒。其对革命的认识是幼稚、糊涂和错误的。

(2)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是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或者说在幻觉世界中变现实的真实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以丑为美、欺弱怕强、麻木健忘。 (3)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广泛而深远:首先,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一形象画出了国人的魂灵,暴露了国民的劣根性,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体现了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阿Q性格被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其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病状\,因封建思想没有完全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加上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这种精神的病容且时时警戒。

7、美文: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术性的。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1.左联(名词解释)

⑴ 1930年3月2日,由共产党牵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简称\左联\。⑵主要常委有:鲁迅、沈端先、冯雪峰、冯乃超等。⑶其理论纲领明确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小资产阶级\,\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这明显标志着\文艺服务于政治斗争\的文学共识的最终确立。⑷鲁迅在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⑸1936年自动解散。⑹左联时期的主要活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广泛译介、传播和运用,并最终使之成为中国社会主流话语;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反思了\五四\文学孤芳自赏的弱点,适应争取和解放工农兵大众的目的,努力促进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提倡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了故乡罪恶的典妻习俗,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有春宝 秋宝 秋宝娘。 3.京派(名词解释)

⑴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的作家群,也称“北方

作家”群。 ⑵主要理论家与作家有朱光潜、沈从文、卞之琳、废名等。其特征是:⑶在北方相对封闭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心态从容、宁静,政治意识淡,文学独立意识强。⑷多以乡土生活为题材,注重道德与文化上的健康与纯正,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和乡土人情美之中。⑸艺术上讲究崇高和谐,纯正完美。 4.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

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北大地。一批文艺青年不堪压迫与蹂躏,1934年到1936年从“白山黑水”辗转来到关内,进行文学创作。⑵他们满怀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家乡的怀念,用他们的笔,最早表达了民族救亡的心愿,描绘了东北大地的风土人情,表现了东北人民的深重苦难和英勇卓绝的抗争。这批作家被称为\东北作家群\。⑶他们当中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等。代表作品是《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等。

5.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与叶紫的《丰收》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一起作为“奴隶丛书”而出版。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塑造的人物形象有陈柱司令 铁鹰队长 陈三弟 李七嫂。 6.作家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华威先生》。在对小市民 小公务员向上爬的心理剖析中,最有深度的是《包氏父子》。 7.新感觉派(名词解释)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出现的小说流派,当时亦称\新感觉派\,主要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以《现代》月刊为文艺阵地,提倡新的文学要以快速的节奏和特殊的表现为基础,从理想的感觉出发进行创作。 8.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①浓郁的京味儿。②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③文化审视和思想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④小说文体的创新。(一、浓郁的京味儿;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四、小说文体的创新;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9.矛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小说《子夜》中描述的资本家任务形象是吴荪甫。

10.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1.何其芳 卞之琳 李广田 有“汉园三诗人”之称。 12.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13.艾青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14.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