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习镜下描述[精品文档]

1. 肝细胞水样变性: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索拥挤;肝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大小不等,肝窦

扭曲、狭窄、闭塞。肝细胞胞浆疏松变空,部分细胞呈球状增大,胞浆透明呈空泡状,为气球样变。

2. 肝脂肪变性:肝小叶结构存在,大部分肝细胞体积增大,致肝索拥挤、紊乱,肝窦扭曲、

狭窄甚至消失。大部分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边缘清楚;有的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向一侧。

3. 肝细胞坏死:汇管区周围肝细胞大量坏死,肝细胞或毛细血管内有黄褐色胆色素颗粒或

团块,有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核:固缩、碎裂、溶解。

4. 慢性肝淤血:肝脏正常小叶结构存在,肝小叶中央区大量红细胞淤积。中央静脉及周围

肝窦扩张充血,该区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小叶周边区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 5. 肝细胞性肝癌:癌细胞呈多边形,排列成梁柱或片巢状,其间有扩张的血窦或毛细血管。 6. 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严重广泛坏死,肝窦扩张充血、出血,库普弗细胞增生、肥大,

并出现吞噬现象。残留的肝细胞无再生。小叶内及汇管区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7. 门脉性肝硬化:肝脏正常小叶结构消失,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圆

形、椭圆形的肝细胞团,即假小叶。假小叶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或偏位,肝小叶内肝细胞出现胞浆疏松化、脂肪变性,甚至小灶性坏死。纤维组织内可见增生的小胆管及淋巴细胞浸润。

8. 坏死后性肝硬化: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肝内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呈灶状、带状。

在大结节内有的可见几个完整的肝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可见胆色素沉着,肝细胞再生明显。增生的小叶间纤维间隔较宽且薄厚不均,其中炎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较显著。 肺

9. 慢性肺淤血:肺组织呈弥漫一致性实变。肺泡壁和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宽,

肺泡腔内有蛋白水肿液、红细胞和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心衰细胞)。

10. 肺出血性梗死:肺组织内可见楔形实性病灶。病灶内肺组织坏死有出血。坏死灶内肺泡

壁轮廓尚保存。非梗死区有肺淤血样改变。 11. 大叶性肺炎(红肝变):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间隔内毛

细血管扩张充血。 12. 大叶性肺炎(灰肝变):肺泡腔内红细胞裂解,内见大量纤维蛋白,呈丝网状,可见炎

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13. 硅肺(硅沉着病):(1)硅结节:早期为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局灶性聚集而成,以后可

发生纤维化和透明变性。(2)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14. 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壁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坏死脱落。肺泡腔内

充满脓性渗出物及一些红细胞、脱落的肺上皮细胞。

15. 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细胞浆少或无,细胞一端稍尖,似燕

麦,故也称燕麦细胞癌。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无核仁或少见,核分裂易见。

16. 肺粟粒性结核:肺组织内散在许多孤立的、大小比较一致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由内向外观察其成分依次为:(1)中央为粉红染无结构干酪样坏死。(2)外围以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3)外周有淋巴细胞浸润及不等量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

17. 结核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内可见大量炎性渗出物,主要为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可见多个散在或集中的结核结节。

18. 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发、散在、较小的筛网状软化灶,血管扩张充血,周围有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浸润,形成血管套。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周围被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环绕,称为卫星现象;被小胶质细胞吞噬,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小血管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

19. 化脓性脑膜炎:软脑膜血管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素等。脑

实质内小血管周围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脑皮质有轻度水肿和神经元变性。 肠

20. 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粘膜坏死,阑尾壁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阑尾腔内可见粉染

絮状的坏死物及脓性渗出物,阑尾壁增厚、充血、水肿。肌层内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21. 大肠息肉样腺瘤:肿瘤主要由大量增生的腺体构成,腺体大小不等,排列紊乱。细胞为

高柱状,多为杯状细胞样,细胞核位于基底部。细胞及核的形态、大小较为一致。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并有少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22. 肠腺癌:左侧为正常肠壁,右侧正常结构被癌组织取代。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态不

整的肠管样,并侵及粘膜下层,基层,神识浆膜层。癌细胞多成柱状或立方状,细胞及核大小不一,核大深染。并可见较多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像。

23. 肠伤寒: 肠粘膜孤立或集合淋巴小结被大量增生的巨噬细胞取代。在大量增生的巨噬

细胞中,有扩张的毛细血管、淋巴细胞、渗出的纤维素、浆细胞、红细胞及细胞碎片。增生的巨噬细胞体积大,形状不一,胞浆丰富,核圆形或椭圆形,可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或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伤寒性肉芽肿。 24. 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处黏膜充血、水肿、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表浅黏膜坏死,表

面有渗出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坏死物、红细胞和细菌等组成的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脾

25. 脾贫血性梗死:左侧为梗死区,梗死灶内组织已坏死,呈粉红色细颗粒状,交界处可见

炎性充血出血带,并见炎细胞浸润。 胃

26. 印戒细胞癌:无腺腔形成,癌细胞分散存在,以细胞内粘液为主。因胞浆内产生的黏液

将胞核挤压于癌细胞胞浆一侧,形成印戒状,称印戒细胞。

27. 慢性胃溃疡:溃疡处正常胃粘膜结构消失,自表层向深部可见到四层结构:(1)渗出层:

由不等的急性炎性渗出物构成;(2)坏死层:由坏死的细胞、组织碎片和纤维素样坏死构成凝固性坏死物质;(3)肉芽组织层: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细胞构成;(4)瘢痕层:纤维性瘢痕组织内可见管壁增厚的小动脉。溃疡周边黏膜组织可见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及粘膜肌层与粘膜的粘连。

28. 胃癌:癌组织浸润性生长至肌层,细胞多形性、层次增多,深染,可见核分裂和病理性

核分裂。 生殖

29. 子宫平滑肌瘤:瘤组织由形态一致的长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成纵横交错状,有时呈栅栏

状排列。核呈长杆状,两侧略钝圆,胞浆红染。瘤细胞及核的大小、形态较一致,间质为多少不等的纤维组织和血管。

30. 乳腺纤维腺瘤:主要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和腺体组成。腺体大小不等,有的被周围增生的

纤维组织挤压呈裂隙状。增生的先上皮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腺体周围间质较疏松。瘤组织的一侧可见纤维组织形成的包膜。

31. 浆液性囊腺瘤:囊壁和乳头间质均由含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浆液性囊壁被覆立方

或矮柱状上皮,胞浆红染。上皮表面可见纤毛。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整齐,无核分裂像。局部上皮呈乳头样结构。

32. 粘液性囊腺瘤:囊壁内表面被覆单层高柱状瘤细胞,核位于细胞基底部,胞浆丰富、淡

染,含清凉黏液。瘤细胞大小、形态比较一致,无核分裂像。

33. 葡萄胎:绒毛间质高度水肿,疏松淡染。绒毛间质内血管消失。被覆绒毛表面的两种滋

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34. 绒毛膜癌:有两种瘤细胞,细胞滋养层细胞呈圆形、多边形,细胞界限清楚,胞浆淡染,

核圆形、空泡状;合体滋养层样癌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胞浆丰富、红染,核浓染、形状不规则。

35. 乳腺癌:癌组织分布于间质中,呈浸润性生长,小叶结构被破坏,取而代之大量条索状

的癌细胞,癌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仁明显,核浆比例增大,可见丰富的病理性核分裂像。 其他

36. 肉芽组织:表面一层为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下方为肉芽组织,最深层为瘢痕组织。

肉芽组织中含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数量多,管腔狭窄;血管之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核椭圆形、染色浅淡,有的可见核仁,可见各种炎细胞。

37. 瘢痕疙瘩:可见皮下纤维组织增生,排列紊乱,纤维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变粗并且

相互融合,排列成均质的梁状或片状,染成深粉色的纤维即玻璃样变性。

38. 淋巴结转移癌:正常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被大量癌细胞代替,组织和细胞异型性明显,

可见丰富的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

39. 淋巴结结核:淋巴结构被破坏,代之以大量不等的结核结节。结核结节中央为大片的干

酪样坏死,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淋巴细胞。 肿瘤

40. 皮肤乳头状瘤:表面鳞状上皮呈乳头状生长,癌细胞分化较好。乳头中心为纤维结缔组

织和血管。

41. 鳞状细胞癌:镜下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癌细胞团(癌巢),与周围结缔组织间质

界限清楚,并浸润至深层组织。分化好的鳞癌癌巢由外向内与正常鳞状上皮相似,癌巢中心可见角化珠。有出可见细胞间桥。分化差的癌巢无角化珠及细胞间桥,细胞异型性明显。间质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

42. 涎腺多形性腺瘤:由腺上皮细胞构成的腺管及由肌上皮构成的瘤细胞呈团片或条索状,

可伴有鳞状上皮化生及角化。染色较淡的是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

43. 纤维瘤:癌细胞纵横交错排列。癌细胞与正常纤维细胞相似,呈梭形,细胞及核的大小、

形态较一致。

44. 纤维肉瘤:肉瘤细胞弥漫分布,与间质纤维组织界限不清。瘤细胞多为梭形,排列成束

状或旋涡状。核圆形或不整形,核大且大小不一,核分裂像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