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题

马原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

1.表象:是感性认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指知觉的回忆与再现,是感性认识的最高级阶段

2.推理:建立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判断上,从事物的属性及其联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的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

3.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4.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5.改革:在社会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旧的社会制度的变革。 6.革命:本义为政治革命,即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其标志性手段是暴力武装手段。 7.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9.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即。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10.肯定:维持显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11.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12.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其本质按马克思理解的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人)对客体(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13.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具有对立和统一两种基本属性。

- 1 -

14.时间:是物质运动存在形式之一。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15.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形式之一。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答: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辩证统一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其前提才能成功。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①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②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真理与价值也有区别

2.简述辩证法核心规律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根本规律。 具体表现在: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3.简述质量互变规律

答:①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即是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式与状态,回答事物怎样发展的问题。 ②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③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联系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

- 2 -

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一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④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⑤质量互变规律方法论意义在于: 第一,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第二, 注意在理论上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第三, 注意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第四, 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质量关系。

4.简述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答:①群众观点即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基本内容是: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群众路线实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的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简述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答:改革和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种手段,其功能和作用交相辉映,相互衔接。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①革命的作用对象是社会根本制度,作用结果是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运动形式是社会质变,作用条件是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冲突。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改革的作用对象是社会具体制度,作用结果是统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运动形式是社会量变,作用条件是社会基本矛盾尚未激化。改革是在保持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简述两次飞跃理论

答: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①所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是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是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即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

- 3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