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陪读现象的调查分析

银川十八中陪读现象的调查分析

摘要

“陪读 ”是一个用义广泛而复杂的概念,这里主要指家庭教育中, 父母针对儿童的学业而以儿童为中心所进行的学业和生活上的陪护。 父母陪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尤显突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除了对子女大方的教育投资外,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是身体力行,加入到“陪读”一族。陪读作为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近几年来愈演愈烈,有的家长不惜放弃工作,专职陪读.有的甚至上演了新版“孟母三迁”。越来越庞大的陪读家庭出现在很多中小学名校甚至大学附近。本文立足于这一现状,对银川十八中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分析,对其进行了原因探析、利弊分析并且总结了相关策略,期望各位陪读家长能够对当前的陪渎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并作出积极的反应。

关键词 : 父母陪读, 原因分析, 利弊分析, 对策

Abstract

With a broad and complex with righteousness concept, here mainly refers to the family

education, parents to children education and children centered by parents with escort on academic and life is a special form of family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our country is all the more remarkable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parents for their children

education also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addition to generous to children education investment, more and more parents are physically, to join with gens with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of a

special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 intensified in recent years, some parents do not hesitate to give up work, full-time with. Some even made the new MengMuSanQian from countryside to the towns, from town to town, growing with the family appeared in many school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even universities.

Keywords: Parents accompany studying, analysis of causes,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untermeasure

1

一、引言

中学生陪读现象的调查分析

(一)问题提出

陪读就是孩子到外地读书,家长也跟着孩子来到了外地陪着孩子读书。过去父母陪读这种现象不是很普遍, 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型陪读,形形色色的家长组成了庞大的“陪读大军”在各重点中、小学附近集聚。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 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1。 陪读到底给我们带了什么?

二、中学生陪读现象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陪读的定义

“陪读 ”是一个用义广泛而复杂的概念,这里主要指家庭教育中, 父母针对儿童的学业而以儿童为中心所进行的学业和生活上的陪护。

(二)本次抽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我选取银川十八中初三(五)班的68名学生就其陪读现象的基本信息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班男生36人,女生32人,其中农村户口的有27人,城市户口的有41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第一,陪读生家庭经济状况:很富裕占8%,富裕占19%,一般占46%,困占难22%;第二,陪读的原因:离家较远占36%,自制力比较差占41%,由于身体原因需要特殊照顾占2%,其他占12%;第三,陪读给陪读生带来的压力情况:不会产生影响的有6%,有一点占23%,影响很大占58%;第四,现阶段陪读生对陪读的态度:特别反感占39%,没必要 占22%,赞成占11%,非常赞成占17%;

三、陪读现象的原因分析

时下,陪读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这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分析这些林林总总的理由,综合起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心理原因分析

1.陈旧的思想观念。 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这种传统的思想·,它制约着很多父母的行为,成为家长们追求的目标。督促子女接受教育,是于子、于家、于国、于社会都有利的事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以及当今教育体制中仍普遍存在着以“分数取人 ”、“以文凭评价知识 ”的弊端,使得父母的教养行为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更多看到眼前的利益,急于求成,不顾教育发展和儿童成长的规律, 把学习成绩当作唯一衡量儿童发展成败的标准,过度介入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这是陪读父母的共同特征。中国家长普遍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心理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要成龙成凤,首要条件是学习成绩优异,能上个好大学,而要取得优异成绩就不能让孩子分心。几乎90% 以上的陪读家长认为 ,如果没有专人打理孩子身边的琐事,就会使孩子分心,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这些家长们认为,如果不给孩子租房陪读的话,孩子会浪费很多学习时间 。

2.攀比心理。大多数人都是在与周围人的横向比较中生存和发展的。不管自己的状况怎样,只要比周围人好,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反之则有一种失落感。在多数情况下,它甚至 1

郑晋鸣.陪读苦,何苦陪—对父母陪读现象的调查[N].光明日报,2004,01.

2

可以是一种不竭的动力,能够促使人们发展进步。但盲目攀比则会适得其反,它可能会对家庭或个人造成伤害。如有的父母不实事求是地分析情况,常常将自己家庭与他人家庭进行比较, 产生不良的攀比心态,将分数或别人的赞美作为衡量儿童的尺码, 同时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儿童身上,无端地责怪、苛求儿童。在盲目的攀比心态下,甚至陪读的成本也成了父母炫耀的资本。这种盲目的攀比不仅消解了家长的责任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的压力。

3.补偿心理。父母们参与到陪读大军中来,还可能是因为存在着不同的补偿心理。如有些父母因自身文化低、机遇不佳等原因,未能圆自己的升学梦。这类父母出于遗憾,往往把子女假想为自己的替身 ,希望在子女身上得到成就学业的体验,从子女的成才中得到补偿。此外,还有一些父母的陪读行为出自内疚。这类父母往往在子女成长的早期沉醉于自己的休闲娱乐或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子女,没能尽职尽责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衣食住行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而当子女读书或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时,父母才猛然发现孩子并不能独立学习和生活。于是他们感到懊恼、担心和恐惧,将陪读作为一种补偿。但事实上 “陪 ”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使问题恶化。

4.恐惧心理。对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是自己的希望甚至一切,要使孩子成功必须有100%的保证,不允许哪怕一点点的偏差。独生子女使父母都不敢轻易地去尝试让孩子 “自由发展 ”,最主要的担心是怕孩子在各种升学考试中失利,丧失升入好学校的机会,并由此造成孩子前途 “暗淡”,断送全家的希望。因此,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把家庭的重心,把整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并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亦步亦趋。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升学、就业带来的压力使得家长对子女未来的生活和就业充满危机感,不同程度地产生焦虑不安、无端担心甚至恐惧等心理反应。当这种心理反应过于激烈时,个体的认知、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盲目行为。有些父母试图通过自己的介入让儿童增强参与就业竞争的实力,于是将所有的心思集中在提高子女的学业成绩上,陪读成为消解他们恐惧心理的一种本能反应,被视为唯一可行的方式。

5. 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制度弊端

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城市重点学校,面对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分布失衡的现实,为了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不得不进行“生源大转移”可以说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形成“陪读热”的重要原因。2

(二)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常规管理存在漏洞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质量整体下降,学生参差不齐,有些住校生在宿舍的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监控,宿舍管理存在一些误区。随着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管理,有些学生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对待生活老师的管理有应付之嫌。在宿舍熄灯之后,仍有少些同学聊、玩游戏等,直接影响另一部分同学。甚至溜出去上网吧、包夜。

2.学校食堂的伙食问题

应试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学习是第一要务,虽然不能图物质享受,但家长认为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加强营养,在生活上给予照顾,陪读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3.少数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

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老师有时也是爱莫能助,在多次教育以后,效果仍不显著,学校老师也没办法,把这个“包袱”丢给家庭。让家长来加强监督和管理。

(三) 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的怀疑

时下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便是多子女家庭的小孩,与父辈相比,他们得到家人的关爱和呵护也多了很多,所以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呈现脆弱化趋势。50%以上的陪 2

高玉华.家长“陪读热”的 社会分析[J].教育评论,2009(4)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