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急诊科建设与发展思路之我见
肥城市中医院急诊科 郭强 王晓舟
近年来,急危重症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几乎涉及医学各个领域。在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医院的发展理念、重视程度、地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使得各地区同级别医院的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近几年,通过不断地学术交流、参观学习,同时结合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急诊科要建设和发展成为一个适合医学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学科,应该要具备以下几个重要条件。
1、专业定位准确,发展重点突出
无论是从急诊医学包含的心肺脑复苏学、急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急性中毒急救医学、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医学等实际出发, 或是从当前国际与国内高信息、强竞争的世纪氛围而言,急诊科已不再是过去的分诊科和中转站,而是一门以急危重症抢救为主的、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其学科的独立性、特殊性、重要性应该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1]。对急诊医学定义应该明确为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基础, 以临床医学救治措施为手段, 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诊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为本的综合性临床学科[2]。病种和稳定的技术平台是成就某一专科成熟与发展的两大要素, 急诊专业也不例外, 确定其专科病种,明确其运作模式以便为急诊专业打造稳定的技术平台同样是成就急诊专科的两要素,这两要素就是急诊专业技术平台的内涵。急诊医学的发展,如果没有建立急诊专业自己的专科平台, 没有为急诊人才提供稳定可靠的学术成长环境, 急诊人才的专业特征就不鲜明, 急诊的专科特色就成为一句空话[3]。目前多数人一直误认为急诊医师应该是流动的传统医学专业医师或全科医师。如何改变这一错误认识?我们认为危重症的诊治是改变这一错误认识的突破口,危重症医学应该是急诊科的立科之本,也就是说在急诊医学大的学科框架的基础上突出对危重症的诊疗优势,是目前急诊科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急诊监护室作为急诊专科的技术平台地位不容置疑。为此2012年1月我院领导积极筹建急诊ICU病房,通过近两年运行,急科室的管理与运营上升了一个台阶,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院前急救、急门诊、以及急诊病房的良性发展,逐渐改变了患者及同行以往对急诊科中转站、搬运工的错误认识,
3、专业队伍稳定,重视人员培训
目前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形成不了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致使我国的急诊医疗水平一直在低层次上徘徊。年轻医师“打短工”、“临时工”的思想,把来急诊科工作看作是一种无耐或是一种煎熬,很少有人潜心钻研急救医学,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急诊急救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繁杂、辛苦、压力大等特点,没有人心甘情愿来急诊科工作,这些情况都给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和管理带了许多困扰和紊乱。因此,要搞好急诊工作,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如果没有一支自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其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谈不上处置急危重症的能力。稳定急诊医疗队伍最重要、最主要的问题是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使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有所发展,这种使命感、成就感是金钱和其它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对来我院急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诊科工作的年轻医师,科室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结合其自身学科定位,努力寻求与急诊医学发展的结合点,并鼓励向专业纵深发展,由于急诊科涵盖了各科的危重症患者,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目前胸痛单元、卒中单元的建立正是这一工作思路的成果。
加强人员培训是医院急诊科质优、高效、兴而不衰的根本所在。首先,对急诊医师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全科化。实践证明,过早的专科化培养会导致知识结构不全面。因为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的交叉和渗透, 原本属于专科的知识不断转变成全科化的基础知识, 全科化的外延不断扩展, 内涵不断充实[4]。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线窗口科室,为了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急诊医师首先必须有高水平鉴别诊断能力。这就要求他们了解各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熟悉各系统急症, 掌握危重急症的救治, 这就是急诊医学专业医师知识的广博性特点。其次,操作技能的培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急诊医师,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临床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急诊急救技术, 包括急救ABC, 现场的止血、包扎和固定,血管通路的建立包括从静脉穿刺、动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术到维持通畅和安全使用,气管切开、插管到呼吸机的使用,紧急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急诊介入治疗,床旁血液净化技术,床旁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监测技术等。总之, 凡属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和安全转出所需要的一切急诊检查和救治技术都应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第三,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的培训。这样才有可能在突发的灾难事件发生时参与现场抢救, 同时能组织、指挥和协调现场的整体抢救工作, 使现场抢救、分诊和转运能科学合理地进行,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第四、科研能力的培养。急诊科的发展以及学术地位与科室人员的科研能力关系密切,所以在工作能力培训的同时,亦应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临床科研不仅可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临床工作的严谨性,而且可以培养年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急诊科甚至急诊医学的发展都大有裨益。规范化培训方法对医院及医生个人都有益处,这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系统( EMSS) 的科学运转对急诊医学专业医师的要求。急诊医师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救命医师,从事急诊医学事业专业人员本身的自信、自强、自尊是急诊医学进一步发展的有利保证[5]。近几年,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常态化培训,年轻的医护人员迅速成长,使急诊科的运营逐步走上正规,为科室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了后备力量。
4、管理流程科学,突出优势单元
许多综合性医院急诊室存在着脏、乱、差、忙的局面, 而且有些矛盾还十分突出。急诊科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 一些不治之症及晚期肿瘤病员都滞留在急诊室, 使现有的急诊科牵扯精力过大, 无法考虑如何进一步做好危重病人, 尤其是那些突发危及生命疾病的救治工作。社会不满意, 病人不满意,急诊室工作人员也不满意。究其根源还是急诊体制不顺所致,在美国90%的纠纷不是技术问题, 而是流程管理问题,我国也是如此。而且目前我国尚无系统的疾病管理流程供临床医师参考与遵循,原因可能和各大医院的自身条件及现状差异较大有关。我院急诊科根据政府最新的急诊科建设指南和建议, 结合我院自身条件,制定出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的诊疗流程及特殊情况的处理流程, 内容包括心搏骤停急救流程、休克急救流程、急性胸痛急救流程、急性腹痛急救流程、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流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流程、药物过敏急救流程、无名氏急诊就诊流程、突发事件急救流程、急诊成批伤急救流程等,并积极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和考核,由此规范了诊治行为, 降低了医疗风险, 提高了满意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我院急诊室在加强流程化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室组成人员的专业优势,积极倡导与建立“胸痛单元”“卒中单元”“创伤单元”。关于胸痛,传统的处理策略对胸痛患者有很大的局限性,“胸痛单元”的建立能够为胸痛患者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平台,有利于使更多的胸痛患者及时得到诊治。经过危险分层, 大多数低危患者和部分中危患者可以在胸痛单元完成诊疗过程, 而不需要住院, 避免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 而高危患者又可以通过快捷的绿色通道得到迅速和恰当的处理,从而明显减低死亡率并改善患者预后。“卒中单元”是医院专门为脑卒中病人提供床位的特殊病区,并由多学科、多专业小组负责,目的是给脑卒中病人提供标准的诊断、治疗、康复和专业监护,是一种针对脑卒中病人的管理系统。目前急诊科是我院“卒中单元”创立的积极倡导者及参与者,建立和完善卒中单元的绿色通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以及危险分层,另外能够完成时间窗内脑梗塞溶栓适应症患者的溶栓治疗。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等公共卫生或安全事件的不断增多,“创伤单元”建立也不容忽视, 没有完善而有效的创伤救治体系、外科医师参与创伤的救治, 单纯的内科医师和急救员等都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6-8],因此, 必须改变创伤救治的观念和体系,以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将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ICU病房融为一体, 培养专职的创伤急救医师, 利用手术性和非手术性急救技术整体地、有效
[9]
地救治创伤患者, 显著地降低了创伤患者的救治时间和死亡率。
5、树立服务思想,加强人文观念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科的工作直接反映了医院在急救医疗、护理质量和人员素质方面的总体水平。为此,科室积极响应医院开展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大力推进 “文明优质服务窗口”建设。到急诊就诊的患者处于痛苦与焦虑之中,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医护人员提供的最好的医疗服务,针对这一特点,全科医护人员坚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做病人所需”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无障碍服务。对急救伤病员不管贫富,一视同仁,不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转运,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将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服务理念落实到优质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活动,加强全科医护人员的人文服务观念,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使病人愿意接受服务,,而且信任所提供的服务。人文服务是由我们的一言一行所构成的,病人对我们的信任也是从观察交谈过程中获得的。人文服务体现了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完美结合,而患者正是通过医生服务的艺术修养来评价我们是不是一个好医生。
参考文献:
[1] 沈洪.世纪初中国急诊的探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J].2001,15(3): 131-1321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 朱立,吴亚雪,李根风.急诊医学及其未来发展面临的任务[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7):439-4411
[3] 肖敏,张勇,涂汉军等.关于急诊专业专科定位的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5):469-470
[4] 赵良,许永华,杨兴易.加强急诊急救实践有助于急诊医师的全科化培养 [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6):452-453
[5] 王一镗.再论必须抓紧急诊医学人才的培养[J].中国急救医学,1995, 15(3):封2-1
[6] Liberman M, Mulder D, Lavoie A, et al. Mult icenter Canadian study of prehospital trauma care[J].Ann Surg,2003,237(2):153-160",
[7]",Offner PJ, Hawkes A, Madayag R, et al. General surgery resident sim",prove efficiency but not out come of trauma care[J]. J Trauma, 2003, 55(1):14-19",
[8] Danne PD.Trauma management in Australia and the tyranny of distance[J]. World J Surg,2003,27(4):385-389",
[9] 文亮,刘明华,熊建琼等.创伤急救模式的探索[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41-43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