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2019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 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被盛赞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因为整幅作品精美绝伦,更因这篇手书序文中,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3A),其中二十个“之”(“同字异写”的典型例子)字无一雷同,竟有谚语“之字最多无一似”(2A)流传。

分布在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呈现出的不同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1A),究竟是书法家对艺术创作原则的主动遵循,还是临场发挥随机的、自然的结果,历来众说纷纭。我们姑且将此争论放在一旁,单从结果上看,《兰亭序》中二十个形态各异的“之”字,客观上贡献了书法创作上从形式到内容层出不穷的新意。(1B) 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2B)(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变革的典范(3B)。他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语有大纲,即有所悟”,先师从卫铄(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3C)最终做到了“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种艺术革新,首先是跳出了当时的窠臼,引领了书法体式上的“革命性”发展。王羲之将行楷二体向前推进,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使其便捷易识,在继承钟繇楷书古朴精简、张芝草书数意兼包的基础上大胆变化,完美兼顾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形成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1D)。笔法观念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更是对传统程式进行大胆变革,以不断变化的手法和笔态,避免千篇一律,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而面对同样的一个字,则照顾其所处环境、位置,保持该字独立个性的同时,做到与周围和谐统一。《兰亭集序》中二十个神态各异的“之”字,就是这种笔法的代表性应用。(1C)

人们谈及创新,往往更多着眼于“发展”(即质变)的结果,而忽略“增长”(即量变)的前提,王羲之的书法创新则是量变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中心句)古语“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说的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张芝,在水塘边上练习书法,天长日久,洗笔竟把整个水池洗黑,后人称之为“墨

池”。《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这种态度,可以视作王氏对增长型“量变”的肯定。(2C)“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具有相关语义的“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也说明书法家群体对量变积累的集体重视。(2D,论据与论题的关系) 在临池水墨的基础上,王羲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做法,是对同时代书法技艺、要素进行的重新组合。伴随其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王羲之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的同时,尝试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摘编自王枫《之字最多无一似》,《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其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不同而不同。(调整原文语序,将原文果因关系调整为因果关系,语意未变。)

B.关于其中“之”字形态成因的探讨众说纷纭,但争论的结果则足以说明《兰亭集序》富有多层新意。(选项对“结果”的内容进行了偷换) C.王羲之能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其《兰亭集序》中“之”字堪称这一方面的典范。(与第2题命题点混淆,考查的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D.王羲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这种书写形式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影响,作用不可小觑。(对原文内容小有分析,正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这最能够证明《兰亭集序》单个字体变化无穷。(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着眼局部)

B.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变革的典范,对此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考查论证思路,着眼一段)

C.文中引述《晋书·王羲之传》中的一段话,意在证明王羲之有重视“增长”的自觉。(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着眼局部)

D.文本借“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来证明王羲之有兼收并蓄的智慧。(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点评】此题命题太单一,既没有着眼全篇的分析也没有着眼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整幅作品的精美绝伦,书写字体的变幻无穷,让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行书”。(偷换概念,原文是“同字异写”) B.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因此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书法的创新。(因果关系成立,原文有“王羲之……是……‘内生’变革的典范。”) C.王羲之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因而在书法体式上和笔法观念上,他都曾经引领了书法“革命性”发展。(发展另有其因) D.看罢李斯《峰山碑》、蔡邕三体石经、张旭《华岳碑》的经典作品,王羲之改变初学,另辟蹊径,形成独特的风格。(形成独特风格的原因概括不全面) 【点评】一些选项命制过于简单,如A、D。 此题理论深度和命制难度均小于高考同类题的深度与难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 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4A)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百度百科《乡村旅游》,有删减) 材料二:2017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8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6%;营业总收入超74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6. 2%。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旅游人数占国内游客比重在历经2012 - 2015年的快速增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