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学》课程教学实施细则

《证据学》课程教学实施细则

《证据学》课程是开放教育(本科)法学专业的限选课,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特制订出《证据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与任务

《证据学》课程是法学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证据学》的任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法律专门型人才提供必备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

通过《证据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做到:

1.应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力求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有一个总体把握。

2.牢固掌握课程所涉及的概念,基本理论与具体运用两个层面掌握证据学的具体规定及法学内涵,在此基础上,熟练地运用国家赔偿法。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案例分析水平,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 教学主要内容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教材共分有十三章内容,即绪论、证据制度概述、证据的概念和意义、证据的种类、证据的分类、证据的收集和保全、证明概述、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据的审查判断、综合审查(推理、判断和联系比较等) 、推定和司法认知、证据规则。 (二)各章节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证据法及其证明规则;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了解: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经验以及它们的规律。

2.了解: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学体系,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学体系,新中国证据学体系示例,本书的体系安排 3.了解:借鉴和创新的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方法,系统、全面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教学内容

1.了解: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 2.了解: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条件,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掌握: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3.了解: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理论和立法;掌握: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4.了解: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证据法律制度,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 第三章 证据法的原则

1.了解:证据裁判的历史,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证据裁判原则的例外

2.掌握: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直接言词原则的意义;了解: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第四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1.了解:证据与诉讼证据,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概念 2.重点掌握:证据的客观性,证据的关联性,证据的合法性

3.了解: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第五章 证据的种类

1.了解:物证的概念,物证的收集与保管,物证的审查判断;重点掌握:物证的意义,物证的证明力特点; 2.了解:书证的概念及意义, 书证的收集、保全、审查判断;重点掌握: 书证的证明力特点和分类

3.了解:证人证言的概念、意义,证人的条件、权利、义务,收集证言的基本程序;重点掌握: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确定

4.了解:被害人陈述的概念、意义,被害人陈述证明力的特点,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审查、判断

5.了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意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和证明力的确定;重点掌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明力的特点

6.了解:当事人的陈述的概念、意义,自述;重点掌握: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及其证明力之特点,询问当事人及对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7.了解:鉴定结论的概念、意义, 鉴定人的条件、权利和义务; 重点掌握:鉴定结论证明力的特点和审查判断

8.了解: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概念及意义,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内容与制作,勘验、检查和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重点掌握: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证明力的特点

9.了解:视听资料的概念和意义,视听资料的收集和证明力的确定重点掌握:视听资料证明力的特点 第六章 证据的分类

1.了解:证据分类的概念,证据分类的意义,世界各国关于证据分类简介

2.掌握: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了解: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标准和意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

运用规则

3.掌握: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了解: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和运用 4.掌握: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了解: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特点和运用规则

5.掌握: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了解: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6.了解:本证与反证的概念,本证与反证的区分和意义 第七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1.了解: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渠道,收集证据的原则和要求,收集证据的方法 2.掌握: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民事证据开示制度,举证时限制度

3.了解:证据保全的概念、意义,证据保全的种类,保全证据的程序和要求 第八章 证明概述

1.了解:证明的概念,人类历史上不同的诉讼证明制度,证明的构成环节,证明的真理性和正当性原理,证明的种类

2.了解: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 第九章 证明对象

1.了解: 证明对象的概念,证明对象的特征,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 2.掌握: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第十章 证明责任

1.了解:证明责任的概念,我国立法关于证明责任的立法规定,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英美法上的证明责任概念,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

2.重点掌握: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第十一章 证明标准

1.了解:证明标准的概念、意义,证明标准的理论概括与争论,外国立法中的证明标准 2.重点掌握:我国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规定;了解: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我国证明标准的适用 第十二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

1.了解: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证据审查判断与案件的证明标准,证据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

2.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前提, 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合法是审查判断证据核心

3.了解:个别审查,综合审查,辨认,对质,技术鉴定,侦查实验,推理、判断的逻辑方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