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版2013春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概论》课程(本)期末复习指导

文化要得以传播,就要依靠教育制度。教育在传播文化时一般具有比较保守的性格,因为它主要传播的是过去的文本、人物和经验,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前沿的科学探索往往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教育绝不是一古脑地将过去复制下来,它所传递的仅仅是过去那些最有价值、最成熟、最系统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经受住了漫长时间考验的东西凝聚着人类真正的智慧,因此,它们最终是要引导我们面对现实生活,走向未来创新的。 (三)筛选:现代社会体系的运转是以高度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不同的社会位置需要不同的技能。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像筛子一样,通过证书或文凭将人们筛选分配到特定的职业岗位上去。教育的这种筛选功能体现在学校体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层次,不同配置和质量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教育,还有同学中不同的学习成绩,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学生的职业分配。

(四)革新:我们前面说到教育制度的相对保守性,但教育制度还存在着另一面性质,即革新创造性。它通过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来推进社会变迁。教育的革新性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制度上。也就是说,大学肩负着追求最高形式的学识的使命。大学营造的是自由批判的氛围,培养的是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鼓励的是突破禁区、填补空白的研究成果,这样,就使大学与主流社会自觉地保持某种距离。恰是这种距离,使大学有可能发挥引导社会前进或校正时代谬误的作用。 (五)论述题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P124 答:农村和城市原本就是在经济形式、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这是“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20世纪50至70年代,对农村和

16

城市区别对待的一系列政策,拉大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这是“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1978年以来“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一方面核心的城乡户籍制度有所调整;另一方面国家也增加了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间,城乡之间联结的削弱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格局。因此这种新的城乡二元格局可以称作“市场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这三种城乡二元结构叠加在一起,是造成当今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

2.试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P238-240 答: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增加了中国的税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制造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加重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只能从商品的制造和销售中获得少量的利益,而跨国公司的利润要远远高于中国的收益。全国化的商品链条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而中国正是这种不平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中国工人的劳动收益相当低。忽视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拉大了中国各阶层之间的断裂。全球化进程使同样生活在中国社会的穷人和富人愈发生活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综上所述,我们既要注意全球化的机遇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要注意全球化同时也加深了中国在世界体系中以及中国内部的不平等。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全球化进程在中国的实践,同时也是中国对全球化力量的改造过程。 3.中国的单位制度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 P105-108

答:“单位”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单位制度是国家通过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

17

种再分配实现有效的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单位成位对单位形成了高度的制度性依附。所谓制度性依附是说,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是由单位制度本身所决定的,而不取决于具体的人际关系。第一,单位成员对单位的社会和经济依附。单位成员的工资不足以解决其基本的生活问题,单位成员必须靠单位为其提供各种福利。第二,单位成员对单位的政治依附。单位对所有福利的更关键的分配标准是单位成员的政治表现。我们可以称之为单位制度在分配上的德治原则。第三,单位成员对直接领导的人身依附。单位领导就获得了资源分配的具体解释权和实际控制权,成员行动的许多方面都直接受上级控制。

4.请举实例说明,谣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谣言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P196-197

答:谣言是集群行为一种相当分散的形式,或者说是易于引发诸如恐慌和骚乱这种更复杂、影响更大的集群行为的初级阶段。谣言是故意捏造的。 谣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谣言具有似真性。一个关键之处在于它们听起来是有一定根据的。 第二.谣言的产生与社会的某种临界状态或某些敏感事情有紧密的关联。一旦社会发生了或即将发生重大的变故或遭遇严重的危机就容易使一些无根据或不确切消息不胫而走。

第三,谣言与信息的透明度有直接关系。凡是信息公开程度很低、新闻媒体受到严格控制的社会,都是谣言的多发之地。

第四,谣言开始容易停止难。尤其是在一个政府公信力很低的社会,政府的辟谣时常会出现越描越黑的情况。

第五.谣言在传播中会被不断加工,以讹传讹。

18

谣言传播的过程分为磨尖、削平和同化三个阶段。磨尖,即会对原来的信息断章取义,留下符合自己品味和兴趣的东西。削平,即再传者会把其认为的信息中的不合情理之处削去。同化,即再传者多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信息添油加醋,使这些信息带有再传者的个人色彩。 5.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有何理解?P64

答:社会不断出现分化,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出现分化,社会结构表现为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组织、社会制度、社区等各个社会要素的组合。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

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原来的“国家-民众”的两层结构逐渐演变成“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的三层结构。

(二)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

由城乡两大社会群体及城市内部的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三个阶层构成。在同一身份内部则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和平等性。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新阶层――农民工阶层;同时,在原来的干部阶层、知识分子和工人阶层各自的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分化,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 (三) 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

首先,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路径的变化。其次,利益实现机制的变化。最后利益差别化格局的形成。

19

总之,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对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出了严峻考验。

6.试述我国城市化面临着哪些困境?

答:(一)城市化滞后: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总体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一突然爆发的形式呈现出来。(二)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的户籍身份仍然被绑定在他们离开的村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影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而且造成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三)城市管理滞后: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尚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可持续性发展规划却相对较弱,城市生态的保护、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7.请结合实例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 答:第一层为结构问题层。这是指由结构性利益失衡造成、弥散在事发地区的“气”。第二层为道德震撼层。指某些具有“道德震撼”性质的触发事件将“气”从弥散状态转为凝聚状态。第三层为概化信念层。“概化信念”是人们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归因的共同认识,它与事情本身的真相无甚关联。第四层是次级刺激层。当事者或处置者的失当言行则构成了次级刺激,并引爆了已处于高压状态的“气”。第五层是情境动员层。情境动员是指在群体性事件中通过场景来完成的行动动员。第六层是终极刺激层。在极其紧张的最后关头,政府临场处置稍有失当,可能引发“气”以大规模骚乱的方式彻底释放。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