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的注解

古漢語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

我國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過注解。今天我們要想比較順利地讀懂一部古書,一般都要參看舊注。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看舊注甚至根本無法讀懂。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如語言的發展,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鄭玄對先秦的經書,像《周易》 《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作過注解。這些注解對我們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沒有漢代學者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許多先秦古籍我們今天是很難讀懂的。 到了唐代,距離漢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許多漢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義”。例如現在最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 就是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傳、鄭箋的“傳”和“箋”,當時都各有特定的意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有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傳的意見提出,使可識别。

注:《十三經注疏》大多數是漢朝人或魏晉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書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晉范甯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先秦經書的注解一般都比較難讀。這一方面是因為注解家數繁多,各有側重,看法也常 常不一,取捨之間,有時很不容易決定;另一方面是因為注文比較簡略,注解的體例和術語 對一般讀者來說都比較生疏。要想讀懂先秦經書的注解,我們首先要對它們的體例有大致的 了解。

下面我們舉出《詩經·魏風·碩鼠》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明經書注疏的體例(注疏一般都 是用雙行小字排在正文之下。為了保存原樣,正文和注疏一律不加標點):

正文之下,前面沒有“箋云”的注是毛傳,如“貫事也”,“箋云”之後的注是鄭箋,圓圈之後“貫古亂反......”是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對正文和注文的注音 (注:《經典釋文》簡名《釋文》,它彙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給先秦經書(包括《老子》和《莊子》,因為《老子》《莊子》在唐代也被稱為經)所做的注釋(以注音為主,也有少數義訓),經過作者一番選擇,成為我國早期别具風格的注音(兼釋義)總集之一。先秦古籍中的注 音,一般都摘自經典釋文。這部書本來是脫離具體注釋对象的一部完整的專著,宋代以後,人們才把它的注釋移到每本書的相應的正文之下。))。[疏]字以下才是孔穎達的疏。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兩本書印行的;宋代以後,為了便於閱讀,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書。注和疏合成一本後,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後,如果一段中有幾個注,疏就放在幾個注之後,如果一段中只有一個注,疏就放在一個注之後;上面這個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幾個注之後。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訖各引兩三個字(如“'碩鼠'至'得我所'”,“傳‘貫事’”,“箋'碩大'至'是徙'”),然後再疏,中間用圓圈隔開。有時是直解正文,如“國人疾其君重斂畏人,比之碩鼠......”;有時是疏證和發揮毛傳和鄭箋,這里是首先說明毛傳和鄭箋的來源,如毛傳:“貫事也”,正義曰:“《釋詁》文”,又如鄭箋:“碩大也”,正義曰:“《釋詁》

文”(《釋詁》指《爾雅·釋詁》,孔穎達認為毛傳和鄭箋這里都是根據《爾雅·釋詁》來注解正文的);接著就考證名物,如“《釋獸》於鼠屬有鼫鼠......”。可見疏的內容是很豐富的。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後來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選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為集注或集解,例如何晏注《論語》,就是集解。試舉《論語》第一句為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其中“馬曰”的“馬”指馬融,“王曰”的“王”指王肅。在讀“集解”之類的著作時,首先要細讀它的序,這樣才可以知道集的是哪幾家,“某曰”的“某”指的是哪一個人。(也有序裏沒有提到的,這多半在注中第一次出現某人時用全名,以後只用他的姓。)

注解常見的情況有下列四種:

第一,釋詞。如上例“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馬融就只注釋了“子” 字。

第二,串講。把一句或幾句連串起來講解。如前例鄭箋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兩句作了串講:“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來顧眷我。”這種方式雖然表面上沒有釋詞,但實際上是在串講中附帶地注釋了詞義,如以“事”釋“貫”,以“眷”釋“顧”都是。

第三,釋詞並串講。這是前兩种方式的同時使用。如上例,“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懌。”王肅不但解釋了“時”字,並且把“學問時習之,不亦說乎”全句串解了一下。

第四,通釋全章大意。如現在流傳的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就是採用既釋字句也釋全章大意的辦法。《孟子章句》每章之後都有“章指”,“章指”是通釋全章正文的大意的。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章的後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 養生喪死之用備足,然後導之以禮義;責己矜窮,則斯民集矣'”。這種辦法,為的是使文章的意義更為明顯,幫助讀者對全章的大意有一個總的了解。

要想讀懂先秦經書的注解,除了要了解經書注疏的體例和注解的各種情況之外,我們還 要對經書中的注解術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注解的術語很多,這里不可能一一列舉,我們只介紹幾個較為常見的術語。

1.曰,為,謂之 使用這幾個術語時,被釋的詞總是放在“曰”“為”“謂之”的後面。 這幾個術語的作用相同,它們不僅用來釋義,並且用來分别同義詞或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别。例如: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