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大专业
1、设计目的
复习和巩固《水资源规划及管理》课程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水资源供需预测、合理配置等问题的能力。 2、作业内容
(1)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主要包括人口和经济发展预测。 (2) 汉江流域规划水平年需水量预测。需水预测分为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三部分,其中生活需水量、生产需水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需水量采用定额法计算,第二产业需水量根据研究区内实际情况采用万元工业增加值法进行预测,河道外生态需水量按城镇和农村生态需水分别预测,河道内需水采用定流量法;
(3)汉江流域可供水量预测。按地表水、地下水计算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的可供水量;这部分作为已知,直接给出。
(4)按照三级分区,以年为单位,按常规方法进行分区水资源配置计算。 3、作业安排
每班按学号分任务,班长和学委负责统计全流域的资料,并出总报告。 水平年A1~3(2010、2020、2030)
来水保证率B1~4(50%、75%、90%、95%)
计算区域C1~4(丹江口以上、唐白河、丹江口以下、全流域)
计算成果组合表(A*B*C=27~36方案) 水平年A 2010 保证率B 50% 75% 90% 95%
4、设计要求
1. 按时提交报告书;
2. 有问题可相互讨论,可邮件(scgao@whu.edu.cn)。
1
2020 2030 班长 学委 C1_C3 C1_C3 C1_C3 C1_C3 C1_C3 C1_C3 C1_C3 C1_C3 C1_C3 C1_C3 C1_C3 C1_C3 C4 C4 C4 C4
一、 汉江流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市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577 km。襄樊以上流向总体向东,襄樊以下转向东南,支流延展于甘肃、四川、河南、重庆四省市。汉江流域水系概况见图1]。
汉江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925 km,占汉江总长的59%,控制流域面积9.52万km2,落差占汉江总落差的90%;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长270 km,平均比降0.19‰,区间流域面积4.68万km2;钟祥以下为下游,长382 km,河床平均比降为0.06‰,集水面积1.7万km2。 1.2 水文气象特性
汉江流域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欧亚大陆冷高压影响,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有严寒夏有酷热。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00~1800mm之间,年降水量呈现南岸大于北岸,上、下游大,中游小的地区分布规律。汉江上游年内降水有三个集中时段,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春汛;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夏汛;8月下旬至10月为秋汛,其中夏汛时段雨量最大,秋汛次之,但遇降雨天气有异时,秋汛雨量也会超过夏汛。 1.3 人口
2010年末,汉江流域内总人口为3841.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95.24万人(占全流域总人口的38.93%),农村人口2345.92万人。汉江流域现状水平年(2010年)人口统计见表1.1。
从1980年至2000年,汉江流域总人口由3000.70万人增加到3590.70万人,人口在20年内增加了59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9.0‰。其中,农业人口由2661.77万人减至2475.19万人,城镇人口由338.93万人增长至1115.50万人。
汉江流域总人口增长率较高的时段在1985~1990年,年均增长率为18.1‰。从人口组成上分析,城镇人口一直呈增长态势,而农业人口在1980~1985年间基本持平,在1985~1990年间呈增长态势,随后开始迅速下降。
2
表1.1 汉江流域现状水平年(2010年)人口统计
流域面积
三级区 丹江口以上 唐白河 丹江口以下干
3.71
流 汉江流域
15.48
3841.16
1495.24
38.93
1457.05
715.46
49.10
(万km2)
9.48 2.39
总人口 (万人) 1334.97 1049.14
城镇人口 (万人) 408.53 371.24
城镇化率(%) 30.60 35.39
1.4 社会经济
汉江流域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51.44亿元,其中农业637.22亿元、工业2351.65亿元、第三产业1762.57亿元。2010年汉江全流域共有耕地面积4596.61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44.6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1%;流域内共有鱼塘150.37万亩,大小牲畜共计2832.19万头。
汉江流域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138.83亿元,工业增加值4751.44亿元。根据有关资料预测,2020年汉江流域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4429亿元,2020年工业总产值约为2010年的2倍;到2030年,汉江流域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6209亿元,约为2020年的2倍,大致每十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现状水平年(2010年)汉江流域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统计见表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