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发展条件分析
2.2.1 发展机遇
2.2.1.1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向中国大陆的产业转移在加快,其技术层次也在不断提升,并且由过去的单一制造业转移逐步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外商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设计中心、公司总部、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等日益增多。同时,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投资和贸易往来日益增多。这些为曹妃甸新区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新一轮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中,曹妃甸新区必然可以利用世界产业转移与市场竞争活力,伴随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两大基础优势,不断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性转变,深化对外开放,吸引国际资本,增加国际贸易,加强与海洋有关的经济发展,使新区在新的条件下取得杰出的发展成绩,真正形成科学发展示范的亮点。 2.2.1.2 新能源发展潮流和国家战略机遇
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能源面临巨大的压力。世界能源以现在的消耗速度,地球上石油的储量顶多只能用40年,煤也不过200年,天然气不到70年,全球能源将面临枯竭的境地。因此,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来实行,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行。在我国,风能、太阳能受投资过大的制约,目前利用率处在较低水平,目前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仅在1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主要应用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目前中国刚刚起步。曹妃甸新区有沿海和港口两大优势:一是可以充分考虑利用海洋能,二是可以考虑发展新兴能源,例如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2.1.3 环渤海地区开发开放加快的机遇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的一大经济贸易集中区,其具体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辽宁、山东、河北三个省,总面积达52.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
积的5.43%。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山东省提出加快建设半岛产业带和半岛城市群;辽宁省提出打造沿海经济带,构筑“五点一线”开放新格局;河北省则提出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的加快开发开放,正在促使国内外资本和产业在“北上”的基础上,持续向京津唐“金三角”地区集聚,由此将进一步强化京津唐“金三角”作为我国三大经济核心区的战略地位,打造中国经济的“第三极”。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伴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曹妃甸新区也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2.1.4 京津唐区域合作不断推进的机遇
目前,京津唐区域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合作领域看,由最初的建立原料基地、联合建港,到首钢、北京焦化等企业搬迁,再到基础设施、能源、农业、旅游、科技开发、产业园区、社会发展等全方位合作;从合作范围看,正在由双边合作向京津唐都市圈内多边合作转变。特别是,首钢搬迁加快了曹妃甸开发开放的步伐,为推动京唐全面合作和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大国首都所在的京畿地区,京津冀因其北方出海口的战略区位,成为启动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使得该地区的区域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京津冀城镇群规划》指出,宏观环境的变迁已经悄然开启了京津冀区域格局转变的历史进程。北京进入第三次产业转型,国际性职能升级和区域化重构将同步展开,推动又一个“全球城市地域”的诞生;与此同时,伴随区域格局的转变,城镇职能的提升将是更为深远和本质的变化,很多地区将从农业型地区迅速成长为高度现代化的区域,甚至成长为区域增长极,城镇也将转变成为产业组织和知识创新中心,在工业化和国际化中发挥核心作用,从而彻底转变城市“市域性职能强而区域性职能弱”的局面,推动区域性生产服务体系的发展,网络化城镇职能构架臻于形成。
(1)尖端装备制造的入驻推动区域分工体系的构建
作为区域双核之一,天津始终未能发挥产业强中心的带动作用,这与它两头在外的产业类型息息相关;占全市60%的电子产业和12%的汽车产业,均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