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形考任务论述题答案4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写作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能力。写作者只有首先过了语言关,才能形象、生动地叙事,才能优美、动人地抒情,才能深刻、精辟地说理。这样,你的文章读者才会喜欢、爱看,编辑眼睛会为之一亮,阅卷老师也会因有“亮点”而打高分。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黄庭坚说“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所以,本期独眼龙要特别地提醒同学们,作文除了要注意材料、立意和构思外,还须尽量做到语言有文采。

我们先来看看湖南地质中学刘有志同学《壶瓶之秀》中的一段文字:

一座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头,一眼望去,灰绿、墨绿、深绿、油绿、浅绿、嫩绿,无所不绿,绿中有绿,层层叠叠,整齐的林木有秩序地排列在山头,像一支一支穿着绿色军服的威武之师。

这就是有文采的语言。作者像一个高明的小画师,精心调配他的色板,由远及近,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了壶瓶山绿海中的不同层次。让人称道的是,在短短的百来字的文中,竟连续用了10个绿字,观察既细致,词汇亦丰富,美景美文,赏心悦目。

隐忍是司马迁为完成《史记》一书,含垢忍辱,隐忍而行,终成一家之言,为后人敬仰;隐忍是刘邦鸿门宴上谦卑而行,随机应变,蛰伏关中,在乱世中成就一番霸业;隐忍是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出山,铸造“天下三分”的精彩。

这段文字选自山东莱芜市第二中学李新同学《刚强如水 隐忍如山》一文。语言干净利落,言简而意丰。例举了三个人三件事,全部文字却不到100个,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一系列成语及四音节词组的成功使用,它不但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度,而且音节匀称,节奏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觉得口腔是舒服的”(老舍)。我们很多同学作文,要么无语可说,要么写出来干巴巴的了无韵味,重要的一点即是语言学习、积累的不够。学英语尚且知道要多背单词,母语的写作岂能不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贮存。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则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喻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简单为生动,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格也是一种使文章妙趣横生,文采斐然的好方法。如写雪:“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老舍)。我们再来看看2007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文化的性格》中的一个语段:

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若江南文化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则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西北文化则是东坡的超旷豪放;若江南文化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求之于乐器,若江南文化是幽咽欲泣的二胡,西北文化则是悠扬嘹亮的唢呐。

文化多属精神层面的东西,性格更是抽象、无形的。而本文作者却将我国的两种文化――江南的和西北的――叙写得十分生动具体,形象可感。这就得益于文中比喻的巧妙运用。①连续用了十几个比喻,即博喻,很详尽很充分地说明了两种文化的特点及两者的差异;②在喻体的选择上紧扣“文化”的特征,新鲜得体不落俗套。再辅以对比、对仗、排比、引用等的手法,文章风姿绰约,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怪不得阅卷老师毫不吝啬地给他满分。

当然,语言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更好地表情达意,我们不能“文不逮意”,更不能因辞害意。理想的状态是文质兼美,形式和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下面的例子选自山东聊城第一中学李怡萱同学的作文《给自己一个幸福的理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有它的芬芳,雪有它的高洁。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兰花素雅;北国万里飘雪,江南草长莺飞,塞外驼铃声声,水乡牧笛袅袅。世间万物各有风骚,而我,而你,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优美的语言显示了作者的才气,也更好地表达了主题。本文的主旨是说明世间万物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人要学会享受幸福,自己欣赏自己。对仗工整略有变化的句式短小、精悍,加强了文章的气势;事例众多而用词准确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论据充分,说理透彻,语言精准,行文流畅,读到这样的文章,谁不为之称美称奇。

衣服固然是保暖的,但谁不想美丽、得体,陈旧、破损只是主人的无奈。“人靠衣衫马靠鞍”,作文靠语言。语言不到家,其它都白搭;语言到家,锦上添花。

2.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畅达、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针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首先要明确此类文本的概念。它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于文学类文本,它注重逻辑思维,追求条理性,让读者从中感受逻辑和推理的力量,获得某种知识。而悼词首先属于实用类文本,其次也兼有一般文学类文本的特征,如何兼顾两者,我认为突破口在于欣赏这篇悼词的理性和激情之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悼词以它客观、严谨、责任的理性和深沉、复杂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也奠定了文本自身特殊的历史地位:它像一座矗立的丰碑,永远闪耀着马克思丰功伟绩的光辉;它犹如擎天的火炬,照亮了全世界无产者前进的道路;它又像一曲低沉的哀乐,回荡在作者心田的上空,挥之不去……品读这篇经典悼词,鉴赏其中恩格斯情理交融的艺术表达,颇有几份味道。

结构严谨巧设篇:全文起承转合,层层相因,自成一体,充满了鲜明逻辑的理性,也洋溢着作者内在真挚的情感。正如汪曾祺曾强调,文章不只是技巧,不只是形式,结构和思想内容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这种结构处理,从而使得情、理两者相得益彰。文章第2段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段话紧承文章开头关于马克思逝世情况的叙述,展开精辟简练的议论,并自然引出下文,成为全文论述的重点和总纲,文脉清晰,结构严密。而其中连用两个“对

于”的介词结构,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来说明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之巨大,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于革命的巨大影响和伟大贡献,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其逝世的无比惋惜的心情,比如“空白”两字,说出了正当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亟待马克思指导之时,而他的溘然长逝,给全世界无产者留下心理上的茫然,心灵上的创痛,这是对马克思的历史作用的高度评价,冷静的评价中饱含着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崇敬之情。

那么,这段中心评价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首先作为科学家理论方面的贡献,它包括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其他研究的领域独到深广的发现。而作为革命家实践方面的贡献,即第7节的舆论宣传,创办国际工人协会。这样观点和论据形成严密的论证关系。为何先说理论贡献再言革命功绩?因为“这(理论贡献)在他的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理论研究是为了科学实践,而实践是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他也曾说“认识一个世界是为了改造一个世界”,何况从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有着内在事理联系,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作者评价时注意了这些内在的联系,同时又体现了对作为百科全书般的思想家的马克思的高度肯定与敬仰,也隐含了对以往那些脱离革命实践而作空想的社会思想家的批评。

面对马克思取得的以上功绩,一方面,敌人争先恐后地驱逐,诽谤,诅咒他。而革命战友无不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因此作者高瞻远瞩,他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的人们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巨人岁月篇章的瞳孔,“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表达了作者对敌人卑劣行径的强烈愤慨,对革命战友无比的敬仰、赞美和深切的怀恋!直到今天,来马克思墓前瞻仰的人仍络绎不绝,其中中国人最多,这便是有力的证明!

三称挚友耐寻味:全文恩格斯先后用了“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称呼的变化代表了作者对马克思评价角度的变化,也包含了作者慎重的思考和深沉的情感。在文章开头部分指称马克思时,分别用“他”“这个人”“这位巨人”来代替,使“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呼作为对马克思的核心评价的内涵得以反复揭示和再三强调,而且这样的表达,显示了悼词平静的叙述口吻,语言含蓄、隽永而深赡,作为最亲密的战友,以此方式寄托哀思,更显悲痛。

而文章后面部分先后出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样的句子,其用意表明马克思之所以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是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双重巨人。这里的“科学家”和“革命家”是在“思想家”统属下并列的两个种概念。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可以认定为承上之句,但此段更重要的作用是来赞扬马克思重视实践、矢志革命的精神境界,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第7段就是从斗争精神、风格和成就的角度来介绍和评价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称颂其革命家的本色。在恩格斯眼中,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臻于至境,必定同时又是一个革命家。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炉火纯青,同时也必定又是一个科学家,正因如此,恩格斯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而就是这样一位巨人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客观的称颂与无限的敬仰之情又让人感受到作者那绵绵不尽的哀思!总之,作者对马克思称呼的微妙变化,本身渗透了以上理性的思索。而理性的审慎,又以情感作为内驱力!

大悲无泪有何因:慎重追远,表达哀思是悼词灵魂所在,本文看似语气平静、低沉,但平静的文面下,必有涌动奔突的情感漩涡,作者悲痛万分,一句话,大悲无泪!譬如第1段:1.出现频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