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精读课程讲稿

庄子精读 陈引驰

教学目标:《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塑造中国文化精神传统有关键

作用。本课期望通过细致解读《庄子》篇章,梳理其文脉,抉发其理趣,展现《庄子》瑰奇多采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使修读者对这一传统文化经典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教学大纲:

第一课 《庄子》中的庄子; 第二课 篇目 分篇 真伪; 第三课 鲲鹏的寓言世界; 第四课 逍遥之游的境界; 第五课 无名无功与无己; 第六课 河海的小大之辩; 第七课 守天反真的精神; 第八课 天机与濠上之乐; 第九课 “吾丧我”与天地人籁; 第十课 “以明”与“道通为一”; 第十一课 沉鱼落雁与“物化”; 第十二课 “缘督以为经”的养生; 第十三课 通情达理的生死观; 第十四课 后世的同情与不解;

第十五课 “尽己性”的自然人性(按:此章缺、上章重出); 第十六课 “尽物性”的“至德之世”; 第十七课 “绝圣弃知”“殚残圣法”;

1

附:讨论课

参考书目:

郭庆藩《庄子集释》 新编诸子集成丛书本 中华书局 1961年 王先谦《庄子集解》 新编诸子集成丛书本 中华书局 1987年 俞樾《庄子平议》 《诸子评议》 上海书店 1988年

刘文典《庄子补正》 安徽大学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年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九册《庄子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 锺泰《庄子发微》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张默生《庄子新释》 齐鲁书社 1993年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本 中华书局 1983年方勇 陆永品《庄子诠评》 巴蜀书社 1998年

2

教学讲稿: 第一课 《庄子》中的庄子

庄子生活的年代,大约是战国后期,准确的年月无法认定。学者们按照《史记》中记述的“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辞楚威王之聘的线索,以及《庄子》书中涉及的人与事的时间,作出了种种推考,皆不能一致;不过,大抵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至公元前三世纪前叶。

而《庄子》里面的庄子事迹,是否一定就是实录呢?应该说,其中有庄子本人生活的影子,但似乎又不是完全真实的纪事。玩味这些有趣的故事,庄子将自己投入这些故事之中,很有寓言的味道。据《史记》的记载,庄子担任过漆园吏,不过,在《庄子》中倒记着他倚凭织屦为生,织屦显然不算好生计,所以“处穷闾厄巷”而“槁项黄馘”。因为贫穷、困窘,不仅形象和住处很糟,服饰自然也不会好。虽然庄子过着困窘不堪的生活,然而他未尝丧失自己的生活尊严,而且对有损有辱自己的言行丝毫不假辞色。曹商为宋出使秦国荣归后的得意,受到庄子无情而苛狠的讽刺,他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当时往来各国的士人最高的理想不过就是“说人主”而“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其品质被贬抑不能再低下了。而对魏王所形容的“惫”,庄子坚持说自己这般形象只是因为“贫”即贫穷,他将“惫”界定为“士有道德不能行”,说处在“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那是不可能的事。

庄子对于他所不屑的人物,绝不宽贷,那是一贯的;即使是他的朋友,比如惠施: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类似的故事还有见于《淮南子`齐俗训》的一个:“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惠施其实不仅善于口辩而已,他在魏国任事还是很有作为的,从世俗的角度不妨说颇为成功,内政方面如《吕氏春秋`淫辞训》记:“惠子为魏惠王为法,为法已成,以示诸民人,民人皆善之。”至于外交,则《战国策`楚策》载:“五国伐秦,魏欲和,使惠施使楚。”然而,即使是朋友,即使他获得了相当的成就,庄子仍然坚持自己的态度,将魏国比拟为“腐鼠”,而将惠子比拟作守护“腐鼠”的“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