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一、数据长度为100字节时,传输效率=100/(100+20+20+18)=63.3% 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时,传输效率=1000/(1000+20+20+18)=94.5%
二、因为分层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可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容易处理的问题,使复杂程度下降。 灵活性好:只要上下接口不变,内部可作任意修改,亦可跳层。 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易于实现和维护:使得实现和调试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变得易于处理。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通用性好。 生活实例:与分层相关即可.
三、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四、答:所谓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是为便于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而采用的综合了OSI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而得到的五层模型。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见下图所示: 各层的主要功能: (1)应用层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 (2)运输层
运输层提供应用进程之间的逻辑通信。因特网的运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的协议。即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面向连接的服务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 无连接服务则不能提供可靠的交付。 (3)网络层
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端到端逻辑通信。网络层主要任务即“选路——转发”,负责为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交付到目的主机。 (4)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将在网络层交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实现
帧的无差错传输,实现节点与节点之间的通信。 (5)物理层
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输比特流。“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指实际电路传送后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
五、分组交换的要点:
分组交换 —— 将要发送的信息在源结点划分为一个个等长的分组(包),各个分组通过不同途径传到目标结点,在目标结点重新装配恢复后送目标主机,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分组交换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下图是分组的概念。
通常我们将欲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message)。在发送报文之前,先将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为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例如,每个数据段为 1024 bit。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首部(header,其中包含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各个分组通过不同途径传到目标结点,在目标结点重新装配恢复后送目标主机。
第2章 物理层 1、(1)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①物理层要尽可能屏蔽掉物理设备、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不同,使上面的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的存在,而专注于完成本层的协议与服务。②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为此,物理层应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③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
(2)物理层的主要特点:①由于在 OSI 之前,许多物理规程或协议已经制定出来了, 而且在数据通信领域中,这些物理规程已被许多商品化的设备所采用。加之,物理层协议涉及的范围广泛,所以至今没有按OSI 的抽象模型制定一套新的物理层协议,而是沿用已存在的物理规程,将物理层确定为描述与传输媒体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②由于物理连接的方式很多,传输媒体的种类也很多,因此,具体的物理协议相当复杂。
2、物理层接口特性有:(1)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脚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平时常见的各种规则的接插件都由严格的标准化的规定。 (2)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4)规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3、由香农公式C=B*log(1+S/N) 可得 35Kbps = 3100 * log[2](1 + x);
35Kbps * 1.6 = 3100 * log[2](1 + y); 解得:x = 2503.4880 ,y = 274128.8678 故 y/x = 109.50倍
当信噪比再增大10倍时,可得此时的信道的信息速率为: 3100 * log[2](1 + 274128.8678 * 11) = 66728.4952
由 66728.4952 / (35000 * 1.6) = 1.1917 可得最大信息速率增加不能达到20% 。
4、当 DTE-A 要和 DTE-B 进行通信时,就将引脚 20 “DTE就绪”置为ON,同时通过引脚 2 “发送数据”向 DCE-A 传送电话号码信号。
-B 收到铃流,将引脚 22 “振铃指示”置为 ON,表示通知 DTE-B 有人呼叫信号
到达(在振铃的间隙以及其他时间,振铃指示均为 OFF 状态)。DTE-B 就将其引脚 20 “DTE就绪”置为 ON。DCE-B 接着产生载波信号,并将引脚 6 “DCE就绪”置为 ON,表示已准备好接收数据。
当 DCE-A 检测到载波信号时,将引脚 8 “载波检测”和引脚 6 “DCE就绪”都置为 ON,以便使 DTE-A 知道通信电路已经建立。DCE-A 还可通过引脚 3 “接收数据”向 DTE-A 发送在其屏幕上显示的信息。
-A 接着向 DCE-B 发送其载波信号,DCE-B 将其引脚 8 “载波检测”置为 ON。 当 DTE-A 要发送数据时,将其引脚 4 “请求发送”置为 ON。DCE-A 作为响应将引脚 5 “允许发送”置为 ON。然后 DTE-A 通过引脚 2 “发送数据”来发送其数据。
-A 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向 DCE-B 发送过去。
-B 将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经过引脚 3 “接收数据”向 DTE-B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