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衡水金卷高三一轮复习地理检测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检测卷六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衡水金卷高三一轮复习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单元检测卷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年12月14日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定——《巴黎协定》,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内。下图为自然界碳、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内,目前要控制的关键环节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则

A.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 喀斯特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 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3.关于图中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修建水库调节环节L的水量季节变化 B. 湖泊的存在减少了该地区水循环总量 C. 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P和Q的水量 D. 水循环促使了火山和活生物体的形成 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青藏高

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4-5题。

4. 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 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 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 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5.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 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 植被主要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 2000-4000 之间的谷地里。研究发现,此类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为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据此完成6-7题。

6. 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A.粤东 B.苏南

C.陕北 D.川西

7. 该藻类作为一种先锋植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 A.延缓岩石风化进程 B.挤占生物生存空间 C.破坏生物多样性 D.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读图完成8-9题。

8. 与①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

A. 亚马孙平原 B. 东非高原 C. 江南丘陵 D. 西西伯利亚平原

9. 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B. 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 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D. 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读图完成10-11题。

10. 与①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

A. 亚马孙平原 B. 东非高原 C. 江南丘陵 D. 西西伯利亚平原

11. 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B. 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 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