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结题报告
清新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
2010年4月
我校的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2006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到现在有3多年时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及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增多。我校有学生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6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 16.7%。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 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进取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对此,我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3、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1
4、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6、通过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5、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能力。 6、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一切辅导活动的计划、实施、组织都要顾及全体留守儿童,协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同时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具体方法上对学
2
生实行个别对待,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采用灵活的辅导策略。
2、活动体验性原则:
心理辅导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沟通、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必须创设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游戏,通过活动、游戏使学生获得理念的感悟、情绪上的宣泄和技能上的掌握。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展示其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智慧和体验的深度、想象和意志的力量、能力和性格的特征;他们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品质,使得自己的心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唱“主角”,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接受训练和启示。
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学生首先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不同于别人的独立的观点和独特的个性。理解,则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真正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5、发展前瞻性原则:
从人本主义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到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看到学生无限发展的潜力方面,看到学生自助互助的潜力,充分挖掘学生个体自身和学生集体中的教育资源,同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但是也不能忽视矫治性和预防性工作。
6、保密性原则:
对于学生不愿意公开或公开后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如心理测验、师生个别谈心的内容都应该保密。
六、研究的方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