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题(全)

都把目光转向了东方,热衷于十字军的侵略活动。

2、西欧城市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等城市的商人,也是十字军东侵的积极推动者,他们为了商业利益,希望夺取 东方的港口和市场,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建立商站,排挤贸易上的劲敌拜占廷和阿拉伯商人,保持自己的商业优势。因此,他们供应十字军船只,粮食和武器,参与十字军占领地区的瓜分。

3、在最初的两次十字军中,有大批农民参加。但是农民参加十字军的目的和封建主的掠夺动机具有本质的区别。11世纪时,西欧的农民大都已沦为农奴。封建主的剥削欲望日增,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则日重。在封建主的勒索和苛捐杂税的压榨下的农民,几乎无法生存。封建主之间的混战,更严重地破坏了农民经济。11世纪中,西欧荒欠频频,从1089——1095年,连续遭受七年的歉收,饥馑之后,继以瘟疫。处于贫困和绝望中的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废除债务,摆脱贫困,逃出领主的魔掌,因此,当教会鼓动东侵,并利用宗教虔诚,把农民的不满情绪引向“远征”东方的道路时,很多农民都受到蛊惑,参加了十字军。

4、教会是发动十字军东侵的祸首。教皇把侵略东方看成是扩大教会权利增加财富收入的绝好机会,不但企图利用这个机会控制拜占廷的东正教,还梦想东方的穆斯林改教。罗马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它在十字军运动中把西欧诸国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分散力量组织起来,汇为一股远征东方的浊流。

5、东方局势的变化,也造成有利于十字军侵略的条件。阿拉伯帝国早已分裂。塞尔柱突厥人兴起后,于1055年实际上灭阿拔斯王朝,以后又从开罗哈里发夺取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拜占廷夺取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建立起庞大的塞尔柱突厥帝国。但是这个帝国并不巩固。从1092年,马立克死后,帝国开始瓦解分裂为摩苏尔、大马士革、安条克、阿勒颇等封建领地,只有小亚细亚成为苏丹国家。这引起领地封建主彼此敌视,不能抵抗外敌的进攻。

拜占廷帝国也大为削弱。1071年,拜占廷在曼西克特于塞尔柱突厥人会战失败后,亚洲领土大部分丧失,处境危迫。科穆宁朝的皇帝亚历克塞一世曾数次求救于教皇和德国皇帝。他甚至向教皇乌尔班二世表示,愿将东正教重新合并在罗马教皇统治之下。这样,教皇发动十字军的东侵就更加师出有名。他号召“拯救东方的教胞,驱逐塞尔柱人,收复‘圣地’”。在宗教旗帜的掩饰下,西欧侵略浊流不断涌向东方,起初是侵入异教的巴勒斯坦,后来就攻占同奉基督教的拜占廷帝国。

三、查士丁尼的内外政策

查士丁尼(527——565年)是在拜占廷帝国历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的皇帝。

对内,查士丁尼即位之初,就着手编纂法典。编纂委员会由特里波尼安等十人组成,审订自罗马共和国以来历代法令和元老院的决议,删除失效和互相冲突的部分,最初编成《民法大全 》。它是由《查士丁尼法典》、《法理概要》(或称为《法学家指南》简明法学原理)《法学汇纂》(辑纳历代法学家的论文),《新法典》(534年以后颁布的法令),四部分组成。由于《查士丁尼法典》最早编成,并且是这部《民法大全》 的核心,所以,一般也以《查士丁尼法典》作为这部《民法大全》的全称。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它将罗马法保存下来。

532年1月,首都爆发了“尼卡”起义,他派大将贝利撒留施展阴谋,利用

31

雇佣军,把起义镇压下去。

对外,查士丁尼企图消灭西欧各封建化的蛮族国家,恢复罗马帝国的版图,533年,他不惜向伊朗纳金缔和,集其全力征服西方。

1、派遣贝利撒留进攻北非,利用汪达尔贵族内讧以及当地部落与汪达尔上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勾结旧奴隶主和教会势力,消灭了汪达尔王国

2、进兵意大利,迅速占领了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最后攻入罗马,查士丁尼到处恢复奴隶制度,将土地,奴隶和隶农重新还给罗马贵族和教会。于555年消灭东哥特王国。

3、在征服意大利的同时,查士丁尼乘西哥特内乱之机,占领西班牙的东南部。拜占廷帝国已囊括了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比它原有的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一倍。

长期的对外战争,削弱了帝国的军事和财政力量。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日益发展,拜占廷各地区的统治极不稳固,在西欧的所占领土后来纷纷丧失,查士丁尼妄图恢复往日罗马帝国版图的愿望最终破产。

四、伊凡四世与沙皇专制整体的确立

莫斯科公国到伊凡四世(1533——1584年)时,专制制度最后确立起来。1547年,伊凡四世成年加冕,自称沙皇(“沙”是罗马皇帝称号凯撒的俄文音译)。伊凡四世一面镇压,一面进行改革,削弱大贵族势力加强王权。

司法方面:1550年颁布新法典,公布惩治贪污的条例,统一全国法律,各地设司法机关,削弱地方长官司法职权,提拔中小地主担任各级官吏,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建立配备火器的步兵和近卫团,加强炮兵组织。限制按门第选任军官的制度,提高小贵族在军队中的地位。1555年,颁布军役法,规定无论大贵族的世袭领地或中小贵族的采邑,每150俄亩的土地必须出全副武装的骑兵一名。

行政方面:在中央、地方设各级机构,以掌各方权力(废过去世袭领地机关),在中央设各方面衙门以掌军事、司法、财政、外交,在地方广设司法机构。1550年,政府把莫斯科和附近各县土地分给一千多名小贵族(所谓千名优秀人物)这样不仅加强了小贵族的经济地位,而且加强了小贵族与皇权的联系。

上述改革虽然有利于巩固王权,但大贵族手中仍拥有大片领地,1565年,伊凡四世采取新政策,意在摧毁大贵族反抗的经济基础,满足小贵族的土地要求。他将全国划分为由“杜马”管理的普通区和由沙皇直接管辖的特辖区两部分。凡土地富饶,商业发达、具有军事意义的地方皆为特辖区,分给支持王权、服军役的中小贵族。收回特辖区内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将遥远的普通区土地作为交换。又自中小贵族中挑选亲信组成特辖军团,以镇压大贵族的反抗,蓄意谋反的大贵族被处死的甚多,因而有“恐怖的伊凡”或“伊凡雷帝”之称。以上措施,沉重打击了大贵族的割据势力,确立了沙皇专制政体。

五、伊斯兰教的产生及其基本教义

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极不统一,贝多因部落和各个城市居民,多为原始的自然崇拜,也有信仰犹太教的和基督教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很早就传入了半岛,犹太教的一神论观念,《旧约》中关于创世、复活、赏善、罚恶

32

等宗教传说在阿拉伯人中传播着。在也门和其他地方都建有基督教堂,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对于伊斯兰教的产生有一定的思想影响。

穆罕默德(570——632年)出身于麦加,古莱西部落的哈希姆家族贵族家庭,他综合了犹太教、基督教以及阿拉伯半岛上的原始宗教和哈尼夫教的教义,以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为唯一的宇宙之神,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信徒的先知,并创立了伊斯兰教,安拉在阿拉伯语和古叙利亚语中都是上帝的意思,我国穆斯林一般称安拉为真主。“伊斯兰”一词是“驯服”之意。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意思是“服从者”,即“服从安拉和先知的人”。

伊斯兰教的经典叫做《古兰经》,按伊斯兰教义,它是安拉的语言,是安拉通过他的使者传给世人的启示。其实是穆罕默德在不同情况下的讲话。穆罕默德死后其弟子整理成册。

根据《古兰经》伊斯兰教的基本原理分为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

宗教信仰包括:信仰安拉,信仰天使,信仰经典,信仰先知,信仰末日。 《古兰经》规定五种宗教义务,又名“五功”(念、拜、斋、课、朝)。 1、念功:穆斯林必须信仰和口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2、拜功:每天面向克尔伯记拜五次,每星期五中午的一次记拜在清真寺里集体举行。

3、斋功:就是赎罪的斋戒。每年回历九月斋戒一月,白天不食。

4、课功:又称天课。原由穆斯林自愿捐输,约占财产的2.5%,用以济贫;后由政府征收,标准和用途都有所变化。

5、朝功:一个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到麦加朝觐一次。

此外,参加“圣战”也是一项宗教义务。所谓“圣战”就是通过斗争,把异教徒改宗伊斯兰教,把非穆斯林地区变为穆斯林地区,为圣战而死的人可升入天堂,参加圣战的人,可分得战利品。

六、壬辰卫国战争

十六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初步完成了政治统一,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适应大封建主掠夺和扩张的要求,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并且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

1592年4月,日本侵略军十五万八千人相继在釜山登陆,大举侵略朝鲜,朝鲜军民奋起反抗。这一年是壬辰年,所以朝鲜历史上称这次卫国战争为壬辰战争。日本侵略军在釜山登陆后的二十天就占领了朝鲜首都汉城,并且分兵侵入各地。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敌向西北侵入平壤,东北深入咸镜道北部,所到之处,烧杀劫掠。

在国家面临严重危机关头,具有反侵略斗争传统的朝鲜人民,自发奋起抗战,纷纷组织义兵,到处打击敌人,同时李舜臣指挥的朝鲜水师,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并装备有当时世界上一流的龟船战舰,在南部沿海一带给予敌人以毁灭性打击。从五月初到七月上旬,李舜臣水师三次大举出击,与敌舰队进行多次海战,击沉大小船只三百五十余艘,这一胜利打破了敌军水陆并进的作战计划,牵制了敌军

33

的北进,不仅保卫了北方领土,而且保住了粮饷基地全罗道,为尔后反攻创造了条件。

日本侵略朝鲜,朝鲜政府遣使向明朝求援。1592年12月,明朝政府派大将李如松率兵援朝,第二年初,朝、明军队经过与日军的激烈战斗,收复平壤,4月,又收复汉城,朝鲜国土大部分光复。侵略者只得退据南方沿海一带。

日本遭受巨大打击后,被迫提出和平谈判,谈判过程中,提出无理要求,借以拖延时间,以便卷土重来。

1597年7月,日本侵略军又动员十四万陆军以及拥有数百艘战船和数万兵力的海军,再次进犯朝鲜,朝鲜由于党争,李舜臣被诬为通敌被撤职,继任者腐败无能,防备松弛,七月中旬的一次海战中,朝鲜海军几乎全部覆灭。敌军水陆并进,明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再次派遣军队,渡过鸭绿江,9月上旬在中清道稷山一带给予北犯之敌主力以毁灭性的打击。制止了敌人的北犯。9月中旬,李舜臣被重新起用,在鸣梁海峡海战中,他率领朝鲜朝鲜海军十二艘战舰队,挫败了由三百三十艘战船组成的敌庞大舰队的轮番进攻,取得了击沉敌舰一百余艘、歼敌四千人的辉煌胜利,从而保全了全罗、中清两道,并为重整海军争得了时间。1598年,明朝又派大量援军入朝参战,日本侵略军在朝、中军队海陆两方面打击下,连续遭到挫败,被压缩在南部沿海的狭窄地区。不久,丰臣秀吉死去,遗嘱提出从朝鲜撤兵。11月中旬,朝中在露梁海截击溃逃的敌军,展开激烈的歼灭战。

露梁海战大败日本海军,击沉敌大小战船四百五十艘,歼敌一万五千人,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和明朝老将邓子龙都在露梁海战中牺牲。在陆上负隅顽抗的日军,迫于朝中联军的强大攻势,也不得不撤出朝鲜半岛。朝鲜人民坚持七年之久的壬辰卫国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七、大化革新 (一)原因

1、五、六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有了显著发展,奴隶制国家的部民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由于王室贵族不断吞并土地,许多自由民都沦为奴隶,他们时常起来反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中央大贵族与地方豪族为争得私地、私民的斗争贯穿日本整个奴隶社会的历史。

3、六、七世纪,东西大陆政治形势的发展对大和国的统治发生强烈的影响。中国隋、唐统一集权国家的出现,以及新罗统一朝鲜,为日本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割断了日本从朝鲜获得先进技术和劳动力的来源。

4、日本国内有识之士感到必须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统治的办法,必须对现有的不适和社会发展的制度加以改革。特别是圣德太子政向中国隋唐两朝派遣大量留学生,如高向玄理、南渊请安等,带回了中国的先进文化,积极参加改革。 (二)内容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联合大贵族中臣镰足乘机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消灭苏我氏,拥立孝德天皇,制定年号为“大化”。次年正月颁布革新诏书,史称“大化革新”。革新诏书后,又颁布各种律令,仿效隋唐制度,做了许多改革。改革主要内容:

1、改革土地的占有制度,废除贵族私有的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

34

收归国家所有,成为公地公民,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者。实行班田收授法,政府把公田(国有土地)划为一定的面积地块,授予六岁以上的公民(国家农民)作为口分田。受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庸、稠。政府对充任国家官吏的贵族按职位高低授予食封,即以封产所纳之租的半数,庸、调的全部作为奉禄。此外还授予贵族以有条件私人占有的位田、职田、功田,面积和占有年限不等,其中大功田可以世袭。

2、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二官是执掌祭祀的神祗官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太政官。下置八省(部)分别掌管各种事务。一台是执掌监察的弹正台。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

八世纪初期,日本政府先后制定《大宝律令》(701年)和《养老律令》(718年)以法律确立了新的封建经济政治制度。 (三)意义

1、使广大处于奴隶地位的部民摆脱了贵族的直接占有,成为国家公民,公民脱离了从前的氏族集团或部的组织形式,以户为单位直接隶属于国家。农民除口分田外对宅地和园田可以永远占有,并可自由使用山林沼泽,负担较为固定地租、地位有所改善。

2、大化革新使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深刻变革。旧的奴隶主贵族政权被推翻,封建的生产关系基本确立起来。

八、约翰·胡斯的宗教改革及其后果

十四世纪捷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捷克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剥削者,它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人民征收沉重的什一税,而教会上层又几乎都是德国的移民,因此人们把斗争的锋芒首先指向教会。十四世纪后期,查理一世奉行与教皇联盟的政策,教皇便通过教会大肆进行搜刮,把捷克作为教廷收入的主要来源,想以此来弥补因百年战争在英法所遭受的损失。教皇这种大肆搜刮政策引起捷克人民的强烈不满,人民极其痛恨德国教士和捷克大贵族,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日趋白热化,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在捷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布拉格大学教授、校长和伯利恒教堂神学家、传教士约翰·胡司(1369——1415年)提出一系列宗教改革主张:

1、没收教产归国有。

2、教会应服从世俗政权,蔑视教皇的权威,赎罪券是无稽之谈的思想。 3、取消教会的特权,建立廉价教会。 4、《圣经》是教义的唯一源泉,每一个信徒教有权按照自己对圣经的理解来决定信仰。

5、赞同用本民族的语言做礼拜。 这些主张,深得捷克民心。

1415年7月6日,胡司被判处火刑。胡司的死,更加激起了人民的愤慨, 后果:

1、爆发了捷克人民大起义,打击了德国的侵略势力,使捷克在一段时期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

2、保证并促进了捷克民族信仰、文化和语言的发展。

3、胡司战争动摇了几百年来基督教在欧洲的权威地位,对后来德国等地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3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