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二是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作用,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金融机构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多元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推动共性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扩大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的影响和实效。四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推进一批重点企业尽快形成若干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政策,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

加强产品质量建设,是开拓市场、拉动消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着力建设两个体系:即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抓好四个重点:一是抓品种开发。细分市场、找准定位,鼓励企业生产适销对路、引导消费的产品,更好地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二是抓质量提升。通过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三是抓品牌创建,提高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含量,提升品牌的社会公认度,争创名牌产品。四是抓服务改善,包括售前、售后服务。通过大力实施精品名牌工程,不断提升湖北工业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围绕企业、行业、区域层面选准切入点,组织实施“两化”融合试点。从企业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库存、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入手,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抓好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深入推进信息技术行业应用,为各行业信息化改造和优化升级提供关键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在钢铁、石化、医药等流程性行业以制造执行系统、在线监测和分析系统等为重点加大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在装备制造、汽车、船舶等离散性行业以并行协同设计系统、快速可重构制造系统等重点普及推广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加快实施专项改造,不断提高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通过试点、示范,努力使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先进水平。建立健全“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积极探索以“两化”融合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区域、产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六)促进节约、清洁、安全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走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本质安全度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造纸等高能耗行业和企业落后工艺、技术、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重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设备、产品的推广与应用,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抓好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建设,加强钢铁、有色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对标管理,严格能效、物耗等准入门槛;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节能管理,开展节能评估审查,

推动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二是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以高能耗、高污染和涉重金属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新建项目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把减排和治污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实施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实施方案,推进非发电领域二氧化硫减排,降低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大气物排放量,切实加强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的污染防治。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能源等相关行业,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废物互为利用;在各类园区内,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区域内物质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加强废旧金属、废旧电子、废纸(电池、塑料、橡胶)产品等回收利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大型工业设备、机电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为重点,实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促进再制造产业规模、规范发展。四是提高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加强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将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予以强制性淘汰;加大对石化化工、冶金等高危行业企业重组力度,加强石化、化工行业外部安全防护和事故隐患治理;加强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安全技术和装备产业,推进工业技术和装备本质安全性的提高。

(七)着力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实行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实现错位发展。重点抓好以武汉东湖新

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引导产业向开发区和园区聚集。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园区建设上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生产、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园区产业生态体系。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高起点搞好园区规划,突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位,合理确定园区空间布局、功能配套等,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打造工业聚集发展的有效平台和载体。依托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解决集群发展薄弱环节,重点扶持6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百亿元和千亿元产业集群与产业基地。

(八)推动大企业和小企业协调发展。

坚持开展规模经济培育活动,着力发展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和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5年内形成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3家、过500亿元的企业10家、过100亿元的企业50家、过亿元的企业3000家;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骨干作用,引导大企业发展业务外包;支持非公有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大企业联系与服务机制,深入推进大企业直通车服务,改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深入推进“成长工程”。围绕一批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一批规模以上中小

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小进规”工作目标考核。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的路子,培育中小企业龙头,着力使一批企业成为全省行业龙头和“旗舰”;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提高大中小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强化营销和风险管理,完善治理结构,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管理创新,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引导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支持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技术)等公共服务平台、小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信息网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各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构建不同层次服务机构纵向贯通、不同类型服务机构横向联系的服务网络。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基本规范,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服务能力提升机制和服务效果评估激励机制,增强服务体系的运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与研发、信息化集成、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大力推进地方金融保险机构建设,提高金融管理水平,提升金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鼓励制造企业开展设计业务外包,与设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市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平台,培育发展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开展面向生产过程的分析检测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鼓励工业企业加快物流业务整合、分离和外包,推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