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散养户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和未来出路的思考

奶牛散养户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和未来出路的思考

张永根1 李胜利2 曹志军2 周鑫宇2

(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150030;

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193)

1.问题的提出

最近三鹿奶粉事件在行业内引发了奶牛散养户“存”与“废”的大讨论,许多专家、学者和行政官员认为,发生添加三聚氰胺的根源之一在于奶牛散养户分散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由此带来了奶牛疫病难以防控和个体奶站掺杂使假的奶源质量安全隐患。甚至有人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采取专项整治行动,对位于农村居民区、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的散养户限期整改,如达不到规范养殖标准,劝其自动退养或坚决予以取缔。然而,问题远非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奶牛散养户的存与废不仅仅是奶牛生产方式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广大奶农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问题。从客观上说,我们要大力倡导奶牛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养殖,但也必须正视传统的奶牛散养与规模化养殖长期并存这一现实。处在中国奶业转型期十字路口上的个体散养户出路在哪里?如何平稳过渡?这是摆在每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拟就全国奶牛散养户对中国奶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贡献、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方向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便为有关部门在保障千家万户奶农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参考。

2.奶牛散养户在我国奶业高速发展中的历史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也带动了奶牛个体养殖的兴起。在计划经济时期存在的城郊奶牛场和农村集体奶牛场纷纷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奶牛个体养殖户。在各级政府号召和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成千上万的农民为了摆脱贫困多方筹集资金甚至举债在自家庭院搞起了奶牛个体养殖,一时间“家有5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农村小康生活的象征,从此以后,奶牛散养户成为我国奶牛养殖的主流。 进入2 0世纪9 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以生产超高温灭菌奶为主的大型龙头企业纷纷崛起,对奶牛的饲养业产生巨大的牵动作用,奶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大乳品厂在奶源优势区域群雄逐鹿,争夺奶源的战争此起彼伏。从2000年到2007年既是我国奶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又是奶业危机四伏、充满挑战的时期,面对市场发展的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广大奶农忍辱负重,即使在奶业发展最危难、自身利益受到最大侵害的时刻,也挺起坚强的脊梁背负起原料奶生产的重任。

改革开放3 0年,我国奶业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和奶牛散养户的贡献分不开的。据中国奶业年鉴(2007)提供的数据,2006年我国奶类的总产量为3302万吨,是2000年的3.5倍,年均增长2 3.8%。

2006年奶牛存栏1363万头,年均增长18.6%。其中散养户饲养奶牛的头数占全国总存栏量的6 9.4%,散养户生产鲜奶的总量占全国牛奶总量的5 7.8%。由此可见,奶农分散饲养模式在奶源基地建设、缓解奶源紧张矛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和增加地方税收等方面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可谓功不可没,这一客观事实是不容置疑的。根据我们调查的结果,奶牛散养户对中国奶业的快速发展所起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是改变农村单一种植模式,发展畜牧生产,种草养畜,农牧结合,增肥了地力,促进了粮食生产。

我们在10月25—30日调研大理市的奶牛养殖。这里是我国养殖规模最小的地区,几乎100%散养,没有养殖小区和规模化牛场。有奶农3万户,存栏6.2万头奶牛,平均户养2头牛,而且都养在自己家里的庭院中,便于管理,农民不需要雇人,劳作完田里的农活后,顺带着就能喂牛,挤奶。这里的白族是个勤劳的民族,他们收集牛粪,经过堆肥发酵后还田,农户施用的化肥量很少。

第二是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8 0%的农户养牛,养牛占其现金收入的7 0%以上,这里是白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地区,而且又是山区,洱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小,有的农户一家4口人,不到3亩地,每亩地年纯收入1000元左右,3亩地总收入3000元。如果不发展养牛业,农民的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