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一、寡人之于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3.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14.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15.翻译下列各句: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6.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 17.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1
必修三
18.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1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三、过秦论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下列句子的翻译,选出正确项(4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A.(1)用武力来统治各国。(2)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B.(1)举起长鞭奴役天下百姓。(2)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C.(1)举起长鞭奴役天下百姓。(2)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D.(1)用武力来统治各国。(2)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7.翻译下面句子(8分)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8.文章为什么要突出陈涉的普通、平凡,甚至弱小?(4分)
2
必修三
9.文章为什么要将陈涉与九国作比较?(4分) 四、师说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5分,每题3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7.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