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特点,复述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反复朗读,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双龙洞特点,复述洞内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难点:

领悟按游览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金华双龙洞》。

在浙江省金华市的北山有一处特别的景点——双龙洞。双龙洞内外洞相隔又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据说,洞里有两条龙。这是真的吗?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叶圣陶先生一起去双龙洞游览一番,感受它的神奇吧!

(板书课题:3.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走进作者,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本文节选自《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2.资料宝袋:溶洞: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塌陷扩大而成的洞穴。一般分为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洞内有各种碳

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和石柱。

(二)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标注好自然段,想想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什么?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三)交流汇报: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体裁),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2.这篇课文的线索有两条,一是作者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的流经路线。 3.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识字比赛。

4.学习多音字:转:zhuǎn(转达)zhuàn(转盘) 5.出示本课重要的词语。 (1)各种形式读词语。

(2)词语理解。生结合工具书或原文内容对词语进行理解。 6.将生字带到课文中朗读课文。 三、精读领悟 (一)明确写作思路。

1.作者按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先交代了游览的目的地——金华的双龙洞,然后写沿途看到的景色,接着写外洞的景观,孔隙的特点,内洞的情景,最后出洞。

2.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者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在路上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7段):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8段):写作者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3.简易图明确: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段。师生评价。

2.思考:短短的一句话,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过渡:作者先写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两名同学读第2、3段。师生评价。

2.思考:(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景色?(请用:“﹏”画出来)。

(2)“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3.交流:(1)作者看到的景色:映山红、油桐、新绿。(2)“明艳”指鲜明、艳丽,因为作者看到的是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以及或浓或淡的新绿,因此眼前一片明艳。

4.分析句子:“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几个“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听到的水流声才会时时变换调子,表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我也试一试:天上的白云时而像小狗,时而像小鸡,时而像小猫,时而像小猪。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 (四)学习第三部分 1.了解外洞特点。

(1)指名读第4段。师生评价。

(2)读完这段,这部分写出了外洞的什么特点?(高、宽)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作者是怎么描写外洞这个特点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作者用“一千或是八百”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使人形象具体地感觉到外洞空间大而空旷且开阔。)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