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

作者:吴文杰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

摘 要: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

关键词:汉语;古今词义;差异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46-04

要分析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首先要明确“古”、“今”这两个概念。“古”指的是“非今”,无论是先秦、两汉,还是六朝、唐宋,凡是没有流传到今天的意义都是古义。这里的“今”当然是现代,但今义有许多也是在古代就产生了。所以,无论是先秦、两汉还是六朝、唐宋的意义,只要是流传到现代的意义,就都叫“今义”。如“木”,古义是树,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草木,尽死。”是古义。而先秦时期荀子《劝学》中的“木直中绳”的“木”是今义,指木头。从古义向今义演变,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它们是错落不一地发生在各个语言时代,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说古今词义的差异,只是截取同一词两端的意义进行比较说的。

我们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分析出古今词义差异的情况。

一、从词义演变的幅度看古今词义的差异 1.迥别

即古今词义变化显著的,或叫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这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上看,迥然不同。如:

字:《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古义即本义是生育。《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字。”《山海经·中山经》:“其实如蘭,服之不字。”王充《论衡·气寿篇》:“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秦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秦刻石才开始把“文字”连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是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又说:“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意思是“字”是由“文”滋生出来的。由此看来,“字”的古今义差别甚大。

寺:金文上面是“之”,声符,下面从“寸”,表义,与法度有关。《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古义即本义是官署,不是寺院。《广雅·释宫》:“寺,官也。”王念孙《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证》:“皆谓官舍也。”《左传·隐公七年》:“发币于公卿。”孔颖达疏:“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府寺”都是官署的称呼。古代有“太常寺”、“大理寺”、“鸿胪寺”,都是中央政权的办事机构。直到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寺”才转指佛教庙宇。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人摄摹腾(一译摹腾)以白马驮经书东来,先住在洛阳鸿胪寺,第二年就在洛阳建白马寺作为他的住处。以后“寺”就成了僧人所住的佛寺的通称,而官署的意义反倒消失了。

羞:《说文》:“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古义即本义是进献肉食品,《左传·隐公三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礼记·曲礼上》:“闻子有客,使某羞。”引申为精美的食品。《周礼·天官·膳夫》:“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李白《行路难》:“玉盘珍羞值万钱。”“羞”的现代常用义是耻辱、羞臊,是假借义。“羞”借为害羞义后,又造“馐”表古本义。羞——馐为古今字。

去: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前往,方向正好相反。如《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今成语有“拂袖而去”、“扬长而去”。

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今义指人出行所携带的衣物等,指物不指人。古今义差别甚大。如《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牺牲:“牺”,《说文》:“宗庙之牲也。”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口叫“牺”。“牲”《说文》:“牛完全。”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叫“牲”。“牺牲”泛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是名词。《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义则指为正义事业或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是动词。 2.微殊

即古今词义变化细微的。古今义迥别的词,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一大障碍,但由于它们的古今词义差别太大,如果按照今义去理解,句子明显不通,因此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就要去查阅工具书。而于那些古今义微殊的词则不然,由于它们的古今义差别不明显,甚至有时按今义去理解,似乎也能讲通,这样就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自以为正确,其实是以今释古。因此阅读古书,更重要的是掌握那些古今意义微殊的词。如:

购:《说文》:“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史记·项羽本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又《魏公子列传》:“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由此可见,“购”的古义是悬赏征求,以重金获取某物(非商品)。而今义是买,以钱买物(是商品),二者都有“买”的意思,但性质不同。

售:古今的“售”都有“卖”义,但又略有不同。今义的“售”单纯指“卖”,只指“卖”这一行为,如“售货员”。古义则指把东西卖出去,即指“卖”这一行为的结果。《广韵》:“售,卖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出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狗猛酒何故而不售”?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货而不售。”这里的“不售”,不能误解为“不卖”,而是“卖不出去”的意思。 劝:《说文》:“勉也。”古义是勉励,鼓励人做好事。如《荀子·劝学》,即鼓励人好好学习。又如《左传·成公二年》:“赦之,以劝事君者。”这里的“劝”都是积极鼓励,而不是消极的规劝。成语有“惩恶劝善”,现在许多地方都有“劝业场”,还保留古义。而“劝”的今义是规劝、劝说,是劝人不要做坏事。因此有人把《劝学》理解为“规劝人好好学习”,虽然也能讲得通,但与古义不合。

访:古义是咨询,今义是访问。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是说秦穆公就袭击郑国一事向蹇叔征求意见,不是访问蹇叔。 二、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古今词义的差异

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变化,把一个词古今两端的意义进行对比,其结果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即词从古义演变为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了,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变宽泛,使古义成为今义的一部分。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如: 菜:古代的“菜”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说文》:“菜,草之可食者。”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乙编《俭约》:“仇泰然守四明,与一幕官极相得。一日问及:‘公家日用多少?’对以‘十口之家,日用一千。’泰然曰:‘何用许多钱?’曰:‘早具少肉,晚菜羹。’泰然惊曰:‘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自尔见疏。”可见到了宋代,“菜”仍然只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

秋: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如《庄子·逍遥遊》:“蟪蛄不知春秋。”后来由春秋又分出冬夏。因为秋天是庄稼成熟的季节,而北方一年种植一次庄稼,所以“秋”便由一个季节扩大为全年。《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成语有“千秋万代”、“千秋大业”等。

脸:这是个后起字,《说文》中没有,到中古时它才被广泛使用。“脸”的古义指称的范围比今义小。《韵会》:“脸,目下颊上也。”即仅指颧骨部分。如:温庭筠《菩萨蛮》:“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晏殊《破阵子》:“笑从双脸生。”唐顾敻《荷叶怀》:“花如双脸柳如腰。”又《遐方怒》:“嫩红双脸似花明,两条眉黛远山横。”欧阳炯《菩萨蛮》:“翠眉双脸新妆薄,幽闺斜卷青罗幕。”“脸”是古代妇女擦胭脂的地方,所以古诗中才有“双脸”。现在“脸”和“面”是同义词了,指称的范围比原来大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