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

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激起后人无限的遐想,形成了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桃园情节。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此文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

一、从全文上分析

陶渊明在这篇只有三百多字的短文里,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是没有战乱的。桃花源里的人从秦朝的时候就到这里来避难,已经五六百年了。在这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世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人民不知道遭受到多少次灾难,而桃花源里的人连外面的改朝换代都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世间人所遭到的痛苦了。桃花源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食其力,过着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这在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阶级社会,真是农民求之不得的好地方。桃花源里的风俗也是淳朴的,完全没有人世间你欺我诈的情形,不要说他们彼此之间的平等相爱,就是来自世间的渔人,他们也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设酒杀鸡作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和周到。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也正是当时长期战乱、人

剥削人、人和人的关系异常恶劣的现实社会对立面的反映。诗人代表着广大农民朴素的思想和愿望,发出了人民的心声。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陶渊明还不可能知道怎样把动乱、黑暗的现实社会改变为劳动人民的乐园,所以他想象当中的桃花源,还只不过是建筑在虚无缥缈中的“空中楼阁”。但是对于一个出身于士族阶级的诗人来说,这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二、从社会角度上分析

桃花源的仙境也不为官宦所有,上述太守即是一例,更

不为刘子骥式的好奇者所能见。一切不可刻意为之,正像“南山”一样,只有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之人,方可悠然见得。走过桃花林,彻悟的诗人来到了理想的世界。“良田美池桑竹”――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在从政治漩涡中退避之后,他并未像同时代的许多名士或佯狂,或愤世,或放纵,而是真正找到了一种自己的归宿。正如在《感士不遇赋》中所写“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唯有像他这样的通达之人,方能身归故里,躬耕田亩。在桃花源中,诗人极力叙写自己理想状态下的田园生活,如果没有身体力行,亲劳胼胝,是不可能写出那种恬淡平和的生活的。正因为诗人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的切身体会,才可能描绘那样一种世外桃源。写作此篇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对田园生活已有了相当的体察,故写来得心应手。在文中作者将桃花源里写得如此之美:这里没有官场的污浊,没有世俗的势利,体现的是一种人与田园的和谐,人与劳动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上之美可以看作是作者心理宁静的外在投射。“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民生活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渊明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儿表面上是极力描绘桃花源的风光人情之美,其实这更反衬了现实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