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陈帼眉 )详细资料整理

表现在: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情绪的丰富化指: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情绪的深刻化指:它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由指向事物表面到指向事物的内在特点。 产生愤怒的动因有:

1.生理习惯的问题(2岁以下); 2.与权威的矛盾问题(3—4岁); 3.与人的关系问题(4岁以上)。

根据情绪与认知过程的关系,情绪的发展可分为若干种水平: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与生理性刺激相联系的情绪多属此类;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儿童的许多恐惧情绪都是后天学来的;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同情感也和记忆与想象有关;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是作为高

级情感的理智感的萌芽;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与意识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典型的社会性情绪,

是人际关系性质的情感体验。

6、与复合的主观认知因素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这种情感决定于主观认知因素。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表现在: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到内稳。

第四节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一、 哭。

儿童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哭代表不愉快的情绪。哭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

逐渐带有社会性,幼儿哭已经主要表现为社会性情绪了

二、笑。

(一)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

自发性的笑:通常是突然出现的,是低强度的笑。是生理性的,是反射性微笑。 诱发性的笑: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 (二)不出声的笑和出声的笑

3~4个月前的婴儿只会微笑;3~4个月才会笑出咯咯声。 (三)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

4个月的笑是不分对象的,无差别的笑;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是

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三、恐惧。

恐惧的分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本能的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高处恐惧”也随着深度知觉的产生而产生。 (3)怕生。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 (4)预测性恐惧。是和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往往是由环境影响而形成。 四、依恋。

依恋是指婴儿对某个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绪。

依恋突出的特点:1、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更能抚慰婴儿;2、婴儿更多趋向依恋目标;3、当依恋对象在身边时,婴儿较少害怕。 第五节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情感

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

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

二、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

一个社会化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

三、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

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提供恰

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

第一节 意志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意志不同于其他心理过程的重要特点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意识。 一、意志的发生发展使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有意性发生和加强 二、意志的发生发展使学前儿童对心理活动的支配调节能力更高 三、意志的发生发展促使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形成

第二节 儿童意志的发生

一、 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

1、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 2、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有意运动有两个特点: (1)有意运动是后天学会的;

(2)人在完成某一有意运动时,在头脑中预先产生了运动的目的。

3、人所特有的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都是有意运动,是儿童在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由成人教育而逐渐掌握的。

二、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意志行动是一种特殊的有意行动,其特点不仅在于自觉意识到行动的目的和行动过程,

而且在于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最初的习惯性动作——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意志行动的萌芽。 三、儿童意志发生的生理基础

(一)儿童运动分析器大脑皮质部分的成熟(包括皮质动觉细胞的成熟,和动觉细胞与

运动细胞之间通路的形成和巩固。) (二)言语运动分析器的成熟。

(三)大脑皮质的额叶部分是一直行动的器官。 (四)大脑皮质其他区域的发育。 第三节 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

一、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

趋势和特点:(一)自觉的行动目的开始形成

缺乏明确目的——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有了比

较明确的行动目的。

(二)动机和目的关系出现间接化

根据动机与目的关系之不同,可把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幼儿行动的动

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学习和劳动活动的出现,主要是间接动机。

幼儿行动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所发生的变化,是从直接动机为主向间接动机为主的

方向发展。

(三)各种动机之间主从关系逐渐形成 (四)优势动机的性质逐渐变化

幼儿优势动机变化的趋势是:从被动地受外来影响而产生,向主动地自觉形成的方

向变化;从直接的、具体的、狭隘的动机,向间接的、较长远、较广阔的动机变化。

(1) 自觉形成的动机逐渐占优势

(2) 有社会意义的动机逐渐占主要地位

二、行动过程中坚持性的发展

·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在坚持性中,可以看到行动

目的和动机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又可以看到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和状况。 (一)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1.5—2岁的儿童,已经出现坚持性的萌芽。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3岁幼儿坚持性的发展水平很低,在某些条件下能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

但是行动过程不完全受行动目的所制约,坚持时间极短。

实验表明: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快的年龄。也正是在这个年龄,外界条件对

幼儿坚持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可以说,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应抓紧对这个年龄幼儿坚持性的培养。 三、自制的发展

自制的两种表现形式:(一)抗拒诱惑;(二)延迟满足

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水平不高,他们的意志行动受具体条件所左右:

(1) 分心因素;(2)活动的特点;(3)同伴间的比较;(4)成人的强化;(5)儿童

身的态度;(6)幼儿对意志行动的理解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

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二、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