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苏北抗日根据地音乐文化的学校传承
作者:游驰飞
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20期
【摘要】抗战时期,苏北抗日根据地涌现的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真实记录了根据地军民战斗的历史与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革命音乐文化。以学校为平台,通过革命音乐文化传承铁军精神、了解民族抗战的历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革命文化;新四军音乐;地方课程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抗战时期,新四军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还运用文艺作为武器宣传抗战,期间涌现出一大批音乐工作者,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抗战音乐作品,成为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工作者的活动以及相关音乐作品真实记录了当时的革命历史与战斗生活,具有丰富的历史、情感和文化内涵。新时代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化和发展,将苏北抗日根据地音乐的历史与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对于传承和弘扬革命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承价值 (一)历史价值
著名乐评人金兆钧指出,“音乐中凝结的历史是最真实的历史。”[1]新四军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的过程中,创作和表演的音乐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刘少奇、陈毅等人在党的领导下重建新四军并领导根据地军民共同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进程,这些作品也凝聚成一部苏北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史。在此期间出现了何士德、贺绿汀等著名的新四军音乐家,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日根据地军民战斗和文化生活的音乐作品,不仅鼓舞了根據地军民的革命斗志,也丰富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精神生活。因此,苏北抗日根据地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苏北抗日根据地时期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音乐工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重视文艺要为广大军民服务,努力让作品走近群众。音乐素材多取自苏北民歌、歌舞音乐、戏曲音乐,地方戏曲元素的运用和创新还促进了苏北戏曲的改革,在抗战时期逐渐形成了“新淮剧”“淮海戏”,成为地方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艺作品在创作和表演上取得的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时至今日仍是当代学子学习音乐的宝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苏北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的《新四军军歌》《一九四二前奏曲》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已成为载入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篇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为更好地传承革命文化,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挖掘苏北抗日根据地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内容,进一步把握、提升其文化价值内涵,以弘扬、保护、传承革命音乐文化为抓手,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先进文化。 (三)课程资源价值
对于学校而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苏北抗日根据地音乐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资源本身并不能起作用,不同的收效取决于不同的使用方式。任何各类的资源只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并被看作资源为师生所用时,才能在教学中变得有意义。”[3]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新背景下,结合新时代文化发展要求,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具有本土性、地域性的历史、文化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可以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又可以形成地方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因此,我们应努力将苏北抗日根据地时期音乐历史与文化收集整理并融入到学校的音乐、思想品德、艺术活动等课程中,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自己家乡的革命历史与抗战音乐文化。 二、音乐文化育人的意义
苏北抗日根据地音乐文化属于红色文化范畴,它是抗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音乐工作者和广大军民共同创造出来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承载着老一辈音乐家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格,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