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
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
以单车归家。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
劭从祖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遣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取材于《后汉书·卷九十八》)
【注】 ①陈寔:字仲弓,颍川许昌人,桓帝时曾任太丘县令,以平正闻名乡里。②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卑辞厚礼 辞:言辞。 .B.去濮阳令归 去:前往。 .C.故不造也 造:拜访。 .D.征,皆不就 就:任职。 .答案 B [B.离职、卸任。]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劭有知人之明的一组是 ( )
①好人伦,多所赏识 ②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③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④劭初善之,而后为隙 ⑤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 ⑥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答案 C [②从侧面说明许劭对人洞察入微,不是“直接表现”。④许劭与耿介刚直的
①
②
李逵产生矛盾,不能说明他善于知人。而是有引人非议之处。]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许劭认为即便是名垂当世的陈寔和陈蕃也各有其缺点,所以不去主动探望。 B.袁绍突然改变招摇过市的做法,不是由于品行高洁,而是因为害怕舆论监督。 C.曹操为了得到许劭的品评,先是卑辞厚礼,继而伺机威胁,可谓用心良苦。 D.许劭与许靖名望都很高,每月作“月旦评”,汝南人称赞二人“平舆渊有二龙”。答案 D [D.被称赞“平舆渊有二龙”的是许劭与许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府中官员听到许子将做了官,没有人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掩饰自己的行为。 (2)喜好共同审核评论乡里的人事,每月总是更换他们品评的话题(对象)。 【参考译文】
许劭字子将,是汝南(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郡平舆(故城在今豫州汝阳县东北)人。年轻时严守名誉节操,喜好研究传统礼教所规定的人际关系(品评人物),(对当时的人物)作过许多赞赏的评定。
许劭最初担任汝南郡的功曹,太守徐璆很敬重他。府中官员听到许子将做了官,没有人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掩饰自己的行为。汝南郡的袁绍,是豪门贵族中任侠的人,他从濮阳令卸任回家的时候,车队当道,随从众多,将进入汝南郡的时候,竟然辞谢宾客,遣散随从,说:“我这样的车队和服饰(排场)怎么能让许子将见到?”于是轻车简从地回到家乡。
许劭曾去颍川(颍川郡,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与很多有德行的人结交,唯独不去造访陈寔。另外陈蕃丧妻后回乡归葬故里,乡人全来(吊丧),却只有许劭不去。有人问许劭这样做的缘故,许劭说:“陈太丘交游太广,难以周全;陈仲举生性太严厉,少有通融。所以我不去拜访他们。”许劭(对时人)所作的多数判断衡量便是如此。 曹操尚未出名的时候,常常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地(见许劭),求许劭为自己品评。许劭鄙视他的为人,因而不愿意为他品评,曹操就找到可乘之机,胁迫许劭,许劭无可奈何,只得说:“你是太平之世的奸贼,动乱之世的英雄。”曹操听后非常高兴地走了。许劭父亲的伯父是许敬,许敬的儿子是许训,许训的儿子是许相,这三个人都做了朝廷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许相靠着善于谄媚侍奉宦官,所以自己得到了朝廷的封侯,他
数次派人请许劭。许劭憎恶他品行不端,始终没有去看他。
许劭的邑人李逵,豪迈刚直气节高尚,许劭开始对他亲善,但后来因为与他有了隔阂(结下了仇怨),加上与堂兄许靖不和睦,当时的议论因为这两件事有些看不起他(许劭)。当初,许劭与许靖都有很高的名望,喜好共同审核评论乡里的人事,每月总是更换品评的话题(对象),所以汝南地区民间有“月旦评”的说法。
司空杨彪征召他(为属官),地方按照方正、敦朴的科目荐举他,朝廷直接征召他,许劭都不就任。有人劝说许劭做官,许劭回答说:“现今小人道路深长,朝廷将要动乱,我打算到淮海去躲避,保全我的一家老幼。”于是南行至广陵(广陵郡,辖境在今江苏安徽交界处)。徐州刺史陶谦对他以礼相待,待遇优厚。许劭感到自己不安全,告诉他的门徒说:“陶恭祖外在的表现是仰慕有名声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招待我虽然优厚,将来势必会变得虚假刻薄。我不如离开他。”于是去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县)投奔扬州刺史刘繇。此后陶谦果然把众位寄居在徐州的士大夫抓了起来。到了孙策平定东吴的时候,许劭与刘繇向南跑到豫章(豫章郡,辖境在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带),接着死在那里。时年46岁。许劭的哥哥许虔也很出名,汝南人称平舆的深潭里出了两条龙。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 游:游学 .
B.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纳:上交 . C.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 昏:模糊不清 . D.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窃:盗窃 .
答案 D [窃:盗窃,后加“读”译不通,应为偷偷地,《史记孙膑传》中有“窃载(孙膑)与之齐”。注意,“窃”还有“私下”之意,“窃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之妻》。]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答案 B [①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②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④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答案 A [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B(1)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2)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
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