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环境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垃圾排放问题。由于前期对于垃圾处理没有很好的政策实行,特别是在化工产业、建筑业产生的不可再生垃圾,正以每天产生数以万计的速度侵蚀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通俗地说:就是工程槽土、拆迁废物、各类装修垃圾。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由于政策的缺失以及环保意识的不足,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或个人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不仅耗用了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违背了我国对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据了解,随意倾倒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严重污染环境,大量建筑垃圾堆积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另外,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等还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含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废弃物被埋在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
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拆迁和新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2010年的旧城区改造和新楼盘建设项目中,本县城区的建筑垃圾数量不断攀升。它们都未经任何处理,有的被运往郊外或偏远的山沟,露天堆放或填埋;有的甚至随意堆放在房后屋后、通道处或是垃圾屋旁,成为卫生死角,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还影响市容市貌。日益增长的建筑垃圾让已备受生活垃圾困扰的我县城镇难以承受其重。这就导致了建筑垃圾产生量的持续上升与设施建设滞后、处理方式简易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为切实规范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改善市容环境,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因此,在我县城区附近建设建筑
垃圾消纳场已是摆在当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强对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的重要举措。
具体建议如下:
1、依托法律,尽快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应当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和《福建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以及《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市区垃圾实行统一管理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建设。尽快制定适用本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我县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把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提上议事日程,并把它作为要事来办,彻底解决建筑垃圾乱拉乱倒问题,同时,依法保障建筑垃圾消纳场的正常运作。
2、科学规划,正确选址。建筑垃圾消纳场地址的选择,应立足实际,既不能离城区太远(减少清运费和运载过程的遗散等),也不能离居住区太近(影响居民生活),应尽量避免二次污染。
3、取人所长,科学建设。欧盟国家每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超过90%,韩国、日本更达到97%以上。而我国再生利用率仅为5%左右。北京、新疆、昆明和武汉等城市在处理建筑垃圾这项工作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我们应学习别人所长,科学筹划。建设应具有前瞻性。建筑垃圾回收设备的成熟以及建筑垃圾利用技术的发明,对建筑垃圾进行帅选、分离,做成各种合乎标准的建材已经不再是难点。据专家介绍,根据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特点,回收利用率可达95%以上。因此,所建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应重点考虑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问题(变废为宝),努力改变建筑垃圾主要处理方式以填埋为主的局面,并节约宝贵的土地。
4、加大投入,完善投资机制。我县应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出台产业化政策,在充分考量政府长期的补贴支付能力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建筑垃圾循环利用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和工程示范;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吸引国有资金和各种社会资金,加大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资金投入,建立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基地,对重大示范项目实施
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民间或国外资金,采用独资、合资或BOT形式等方式投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项目,引导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