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7 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测试

语 文 试 题 卷

一、积累与运用(21 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 分) (1)

绿树村边合, ▲ 。 (2)浊酒一杯家万里, ▲ 。 (3) ▲ ?门前流水尚能西!

(4)人生自古谁无死? ▲ 。 (5) ▲ ,化作春泥更护花。

(6)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 。故曰: ▲ 。 (8)晓雾将歇, ▲ ; ▲ ,沉鳞竞跃。 (9)雾凇沆砀, ▲ , ▲ 。

2.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答谢中书书》的第二个“书”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歌”都是古代的文体。 B. 艾青的《长城谣》和席慕蓉的《我爱这土地》都是当代著名现代诗。 C.《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着重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D.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迅速及时、内容真实等特点。 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7 分)

温陵,是泉州的别称,这是一个形象概括泉州地形气候的地名。《晋江县志》说:“地 处高阜,其气独温。”一些有名的泉州古人,常以温陵自称,如北宋泉州开元寺高僧戒环, 称温陵禅师;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自称温陵居士,均载之史藉。 ▲ 是亚热带气候, ▲ 四季常青。泉州的自然景观可以“青山、绿海、红壤、白石”八字概括。jīn(▲)山 带海,景象壮丽,很有旅游价值。

(1)写出加点字字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 分) 概括(▲) jīn 山带海(▲) .(2)画波浪线句子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1 分) ▲ 改为 ▲ (3)文段空缺处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不仅;而且 B.因为;所以 C.一边;一边

(4)画横线句子“温陵,是泉州的别称”是否可以改为“泉州的别称是温陵”,为什么? (2 分)

二、阅读(69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4-5 题。(5 分)

八年级语文第 1 页(共 6 页)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 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显“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B.首句“莫笑”二字,就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C.颔联既写出山西村曲折多变的景色,又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D.颈联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表现了村民勤劳勇敢的品质。 5. 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16 分)

【文段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文段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 请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每句画一处)(2 分)

①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②盖 竹 柏 影 也 7. 解释加点词。(4 分)

①日光下澈 ▲ ②悄怆幽邃 ▲ . . ③念无与为乐者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8. 翻译句子。(6 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 分)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 分) 9. 两文段都流露了复杂的思想感情,请分别从文段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4 分) 文

段一: ▲ —— ▲ 文段二: ▲ ——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20 分)

八年级语文第 2 页(共 6 页)

你是你坚强的后盾

里则林

(1)很多时候无须在乎天空的阴霾,因为你就是你自己的太阳。

(2)小时候我特别害怕过马路,因为有一年家里一个保姆带着我过马路去公园玩,当时她 看到一辆面包车疾驰而来,她一紧张,就甩开我那正紧握着她的手,自己跑了。我张着嘴傻 愣在原地,然后听到轮胎剧烈摩擦马路的声音,虽然车最终在我面前刹住了,但我还是被吓 晕了。

(3)从此以后我患上了马路恐惧症。那些年,很多人行道上没有红绿灯,所以只要旁边没 人一起过马路,我就会一直站到有人为止。

(4)后来朋友们发现了我这个特点,经常在过马路到中间的时候,集体跑掉。我站在路中 间,挣扎一会,然后掉头回去,虽然走到对面和回头的距离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我就是接 受不了我居然可以一个人从马路这头走到那头。

(5)朋友们笑完以后,又会从对面无奈地走回来,再带我过一次马路。 (6)二年级的时候,体育课上有一条小蛇从草丛里爬了出来,一大群小伙伴作鸟兽散,我 站在原地,思考了一下,然后冲上去对着那条蛇踩了十几二十脚,整条蛇被踩成了蛇干。大 家都为我鼓掌,但我一点得意的感觉都没有,因为我不敢一个人过马路。

(7)三年级的时候,小伙伴们都在讨论青蛙好恶心,打赌谁敢抓一只青蛙放在自己手掌上, 此时我默默地从草丛里出来,看着大家,然后从裤袋里掏出一只癞蛤蟆。小伙伴们又作鸟兽 散。但我仍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牛,因为我不敢一个人过马路。

(8)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但这的确成了我童年比较大的一个困扰,夜深人静时看着窗外, 我会觉得很羞愧。为什么我一个男孩子,却不敢一个人过马路?

(9)直到五年级,每次过马路,朋友们都挤眉弄眼地互相递着眼色,机智的我早已看穿, 于是我绕道走人行天桥……

(10)我曾无数次在吃完饭后,走到楼下,看着面前车来车往的马路,深吸一口气,下定 决心今天要走过去,然后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接着会下意识地一个转身,回到原地。这时心 里就会非常失落,那种失落,我直到今天都记忆犹新。

(11)直到后来我生了场大病,在一个午后,一个护士姐姐又来给我打针,看着我满手的针 孔,有点痛心,问我疼吗。我说扎的时候疼。然后护士莫名其妙地对我说了一句:“很坚强 啊,小朋友,你真是你自己坚强的后盾。”

(12)我烧得头昏脑涨,听不太懂这句话,我对着护士不解地“啊”了一声。 (13)她又耐心地重复:“我说,你是你自己坚强的后盾!”然后我看着她默默地给我打 完一针,目送她离开。

(14)那天傍晚,我走出病房,看着医院门口的一条大马路。我走到斑马线前,看了看对 面,又看了看满手的针孔,心里反复默念着一句“你是你坚强的后盾……”

(15)然后深吸一口气,径直往前走;中途有车,我就在马路中间停了下来,车过了,我 又继续走,几秒钟后走到了对面。我抬头看着正前方的医院大门,接着又走了回去。最后盯 着眼前的大马路,我不禁大哭起来,感觉许多年的压抑和挣扎都释怀了。我再也不是一个不 敢独自过马路的男孩子了。

(16)第二天,我的烧退了,也不吐了,下午就出院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好了, 更没有人知道我竟然会因为害怕一个人过马路,纠结了半个童年。

(17)从那天以后,我也不会再抓一些恶心的小动物在手里,就为显示自己胆子很大;现 在想起来,无法直面心中的恐惧,反而会越逞强就越显得懦弱。

(18)以后的日子偶尔害怕紧张的时候,我会想,现在有比小时候一个人站在马路中央的

八年级语文第 3 页(共 6 页)

感觉更可怕吗?然后我就放松了许多。

(19)真正的坚强也许并非刀枪不入,永远不会受任何伤害,而是被伤害以后,仍能直面 内心最大的恐惧并走出阴影,做一个坚强的人。

(20)所以这荒诞到难以想象的故事,总是在我变得懦弱的时候连同那句“你是你坚强的 后..盾”一起,跳进我的脑海。 (21)回到许多年前,如果我没有多问护士姐姐一句,然后把那句话深刻地记在心里,没 有念念不忘地无数次去直面一条对我来说仿佛没有尽头的马路,我一定还会习惯性地懦弱, 那么我现在可能拥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轨迹。

(22)人不会太孤单,但许多路,你可能需要自己走。但是没关系,因为你是你坚强的后 盾。 10.第(3)段“从此以后我患上了马路恐惧症”,请找出“我”对马路的恐惧的具体表现。(4 分) 11.简要概括(6) (7)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划线句子的作用。(5 分) 12.划波浪线句子“最后盯着眼前的大马路,我不禁大哭起来,感觉许多年的压抑和挣扎都 释怀了”中的“盯”是否可以改成“望”和“看”,为什么?(3 分) 13.文章结尾两段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

14.第(20)段作者说这故事“荒诞到难以想象”,你认同吗?请从文中找出两处情节加以分 析。(4 分)

(四)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 15-17 题。(13 分)

(1)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 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2)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 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 100 亿 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 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3)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 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 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

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 15 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

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4)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 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 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 下,产量不断翻番。

(5)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 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 300 亿人的需要。

(6)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 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 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 50 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 年达到 1 亿~1.5 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 1 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 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7)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选文有改动)

15.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4 分)

八年级语文第 4 页(共 6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