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文言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

部编版八上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完全归纳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之】

(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格式:动词+之。“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如: ③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一老河兵闻之 3.这,此。如: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形容词)。如: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处处志之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如: 花之隐逸者也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格式:之+地点名词。“(某人)去某地”。如: ①送孟浩然之广陵 实战练习 之: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春冬之时 山川之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

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操蛇之神闻之 称善者久之 冀之南,汉之阴 文帝之后六年 已而之细柳军 不闻天子之诏’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告之于帝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如: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怒而触不周之山 5.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实战练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聚室而谋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已而之细柳军 成礼而去。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

①可以为师矣

②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比”

①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实战练习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河曲智叟亡以应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请以军礼见 【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 “给”“到”“对于”等。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 ①受制于人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格式:于+动词。如: ①霜叶红于二月花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② 实战练习 于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