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 20 世纪 90 年代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兴起的一种新型话语分析方法。O’Toole 及 Kress 和 Van Leeuwen 开创了这个研究领域,多模态话语分析主张把除语言在外的其它符号资源用于意义的表达中。近 20 年来,西方语言学界和教学界多层次、多方位,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各种教学法应运而生,如“过程法”“环境法”、等等(刘宽平等,2003)。
多模态话语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是 R.Barthes,他在 1977 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在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中从社会符号学角度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开创了我国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的先河。胡壮麟(2007)在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的探索中指出了在学术和教育情境下的多模态化的应用。 李战子(2003)在对这一理论做出了简要勾勒和评述后指出,在英语教学中,这种分析方法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引起人们对图像意义的关注,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顾曰国(2007)剖析了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材料的多模态学习行为,将之与多媒体学习进行了对比,构建了一个多媒体、多模态外语学习
模型。丁建新(2007)探讨了童话插图中的情态意义;程春松(2008)探讨了电影海报中的多模态话语解读;郑静东(2008)就普利策新闻获奖图片进行了多模态话语的系统功能符号学分析;韦琴红(2009)在其专著《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从图像、情态、构图、颜色、印刷版式等视觉交流的各个方面研究了多模态话语。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在多模态教学研究领域, 杨家勤和刘金菊(2009)曾提出将多模态化教学运用于普通初中教学,认为通过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协同合作而提高记忆,增强学习效果,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高投入低效率等问题。O’Toole(1994)主要从级阶的角度来分析图象;Lemke(1998) 探讨了科学文章中图表与文字的关系;Kress, G. & Van Leeuwen, T. (1996; 2001; 2003)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讨了多模态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Kress & VanLeeuwen 于 1996 年提出的视觉语法成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里程碑;Royce, T.(2002)研究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以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等;O'Halloran, K.L.(2004)不仅研究多模态的理论构建,还专门研究了数学语篇中的多模态现象; Ventola, Charles and Kaltenbacher(2004)《多模态话语综观论》为今天的多模态研究和理论的构建开辟了几条道路。Lim(2004)构
建了一个多模态话语的框架,用于分析那些只包含图画和语言的多模态话语。O'Halloran &Jewitt(2006)认为语言学家应该关注多模态语篇与多种交际模式合成(如语言、动态图象和静态图象,外加三维物体)的话语之间在意义表达和理解上的关系;O’Halloran(2008)探索了印刷广告中使用语言和视觉图像构建概念意义的方法。国外的专家和学者主要是从图像、语音、文字和意义、视觉语法、以及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国内,我国的一些专家和学者对多模态话语进了一些研究。
三、多模态语态与写作关系
多模态话语分析涉及到社会符号学,认知心理学以及二语习得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可以拓宽相关学科研究领域,丰富相关学科的知识。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成为社会、教师和家长关心的问题,国内外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如:过程法、结果法、模仿法和范文背诵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20 世纪 90 年代西方国家兴起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影响了很多学科的研究方向,其中该研究对于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均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