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教案)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教案)

一、主干知识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l)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注意:这样表述党的性质,不仅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也与所谓“全民党”划清了界限。

(2)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注意:“三个代表”和“两个先锋队”一样,都是对党的性质的重要规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广大党员干部的心愿,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既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指导原则,又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离开了“三个代表”,我们党就不能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就不能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I

注意: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全体党员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

(4)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1)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2)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人阶级的领导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眼

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因而中国共产党具备了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条件。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3)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4)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4、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党的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党的政治领导主要依靠法律实现,依法执政,以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思想领导。思想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其懂得党的纲领、路线和国家的法律、政策,并自觉地贯彻执行。

(3)组织领导。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党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和国家的宪法、法律付诸实施;②党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以成功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上述三个方面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实行党的正确领导,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

注意:要把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行领导同人民代表大会

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区别开来。前者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后者表明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还要把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行领导的方式与国家机关行使国家职能区别开来。

二、关注热点

对科学认识“三种执政”的多角度思考

热点材料: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一项深谋远虑的历史决策,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部署。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包括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要内容。其中不断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执政55年来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三者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分析点拨; (l)政治学思考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执政党现阶段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无不要求我们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中重要的目标就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②“三种执政’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

③“三种执政”体现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人民民主三者的统一关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点和要求。在我国,法律把党和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赋予其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效力。我国法律是党领导人民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服从法律,依法办事,就是服从党的领导,遵从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因此,三者是一致的。

(2)经济学思考

“三种执政”的提出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党加强执政方式的建设,必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3)哲学思考

①“三种执政”的提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我国已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我党的执政方式必须转变。正是基于这一客观实际,我党才提出了“三种执政”这一新提法。

②科学执政是我党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科学执政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真正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

③ “三种执政”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进入21世纪,我党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为谁执政”的问题,摆在党的面前。而“三种执政,恰恰是回答这一新问题的答案所在:

④“三种执政”的关系及提出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三种执政”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三种执政”的提出必将对于改善我党执政方式,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等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⑤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三种执政”的提出是我党借鉴世界政党执政的一些基本规律,结合我党执政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就体现了这一点。

⑥“三种执政”的提出印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根本动力、最终目的的认识论观点。我党在执政 55年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执政方式的科学认识,同时这种科学认识必将为我党更好地执政提供根本要求和基本方略。

三、典型题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2004·文综北京卷)中共中央建议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内容写入宪法。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D)

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目标 ②经济立法的职能

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A、①③ B、②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方式

1、(2003·春季全国)2002年 11月召开的中国共l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这一事实表明(B)

A、中国共产党行使着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国家职能 B、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C、中共中央在国家一切决策中行使最高决定权 D、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机关

2、(2005年高考·全国卷 1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中指出,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方式主要是(B)

①政治领导 ②行政领导 ③思想领导 ④组织领导’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三)练习

1.从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到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提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再到今年的全大、政协两会,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新世纪的时代最。“和谐社会”已作为一个新的主题词,广泛进入中国社会。请回答:

(1)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当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有人提出:“公平与效率,必须实现双赢。”请用经济学道理分析这种观点。

观点正确。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收入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因为分配以发展为前提,又反作用于发展。收入分配也必须兼顾 公平,两极分化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在当前,要通过税收等一系列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请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科学发展观”价值定位和“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