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谈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

谈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青少年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他们学习物理知识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小学阶段,从自然常识课本中获得部分物理知识;初中阶段,开始接受较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内容更广泛,理论较为严密的物理知识。在这三个阶段中又交织着学生自己主动地从生活、生产实践、课外书籍、影视传媒以及科技制作等众多渠道感知的零星物理知识。这里,明显地存在两个非常关键的过渡,即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和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前一过渡,直接关系到物理学的启蒙教育是否学有兴趣,愿意学与否的根本问题。那种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易把本来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变得枯燥乏味,有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危险;而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一开始就能在学生幼小心灵里播下兴趣的种子,引导他们去扣开物理知识之门。对于后一过渡,因教师所面临的学习对象年龄增长,知识渐开,普遍有勤学好问,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自觉要求,需要的不再是满堂灌式的讲授,渴望的则是引人入胜的启迪。有的教师,因教法单调呆板,常常在高一开讲力学不久就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视弱畏途;而有的教师,对同类教材的处理,则善于从生活实际中的大量力学现象入手,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辅之以必要的演示和实验,尤其能在教材承上启下之时,或难点突

第 1 页

现之处,恰入其分地插入一些物理小故事和科学趣闻,导之以兴,授之以趣,故而受到随手拈来,自成妙谛的效果。由此可见,作为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不在于单纯地传授书本上的物理内容,而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藉以引导他们尔后进行深入学习和展开积极的物理思维的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方法很多,而运用物理学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青少年学生最富于幻想,很少有保守思想。物理学家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所特有的那种好奇心,好胜心和怀疑精神在学生中比比皆是。他们不愿意让现成的书本束缚住自己想象的双翼,而喜欢使自己的思想在书本之外的广阔天地里“上穷碧落下黄泉”,纵横驰骋。例如,教师在课堂做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关心的不全是得出课本上理所当然的结果,感兴趣的倒是要看着教师搞出面目全非的结论。一提到某位物理学家年轻时代的伟大发现,有些学生会激起一种“假如我也在那个时代又会怎样”之类的遐想。对于刚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教师在讲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后,可有意安排同学们阅读课本上从《关于托勒米和哥白尼两个体系的对话》一书中摘录的一段精彩论述。有的学生读罢便理直气壮地对教师说“这不可能!”。对于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关于“重轻不同的物体先后落地”。“力是推动物体运动的原因”等说法,未经认真思考的学生往往以为言之有理,甚至一下课便迫不及待地置轻重不同的两物体或

第 2 页

用手推动静止的书本做起所谓“论证实验”来。这些生动的事例表明,学生的物理思维正是从类似的疑问或被问题触动而开始的。

基于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以及他们对将来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远大理想,年轻人对科学家刻苦自学,潜心探究的趣闻被感兴趣。诸如伽利略在教堂里面对摆动的吊灯注目凝想;牛顿由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澡盆中顿悟浮体规律;爱迪生坐在鸡窝里“孵蛋”;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陷入“追光”问题的深思中等等不胫而走的传说,即使物理教师不作介绍,学生们也是略知一二的,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未尝不可以运用类似的史料来让科学家“现身说法”,以在物理现象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之间连通一个思维的导线。这对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后进学生的激励、“第二课堂”的开辟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讲述磁现象时,我们就可用孩提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看过父亲拿来的一个罗盘后,便唤起他自幼即欲探索自然奥秘,“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知精神,以之诱导学生透过物理现象,寻求其本质规律。若无浓厚的兴趣和坚强的毅力是难于成功的。

当然,对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激发未必时时,事事言必称牛顿、爱因斯坦。可充分运用我们祖先在物理学方面的真知灼见,以及解放后我国物理学突飞猛进发展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开导,兼而能收到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之效。在

第 3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